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用易经对中国汉字的实践…
用易经对中国汉字的实践…
用易经对中国汉字的实践…
用易经对中国汉字的实践…
浅析中国茶文化和法国咖…
法国的维吾尔学
汉学西渐说
当代法国学者论中国文化
汉学主义的“超越”与“…
树立文化自觉,推进海外…
最新热门    
 
法国汉学界有关郑和下西洋的研究

时间:2009-8-8 16:46:31  来源:不详
现在蒙古战场上并长时间地滞留于北京,造成了宫中腐败的恶化。这些远航耗费巨大,“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明史·郑和传》)。刘大夏则对兵部尚书项忠说:“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在永乐年间(1412—1424年)建造的1800艘海船中,有1700多艘是于前6年造成的,包括著名的宝船在内。造一艘大船的代价是近1000担(近60吨)的大米。这对于同时代每年有3000万担大米收入的国家来说,尚可接受。6年间制造1700艘船,即每年平均耗费28.3万担大米,也就是不足国家全年大米收入的1%。到1410年,首次爆发蒙古之战时,明代造船的努力实际上已经告终。每4年派遣3万人到远海航行近18个月,必然要付出巨大的财政代价,明政府难以承受。
    总之,儒家文化的专制性中国,可能会向国际贸易开放。朝贡制也在逐渐地变化,甚至国际私人贸易也会得到发展,资本主义也会有发展起来的机遇。但中国的传统是根深蒂固的,国家的枷锁是非常坚实的,任何力量都很难冲破。
    中国的朝贡贸易制是否为赚钱的交易呢?中国以其威望和朝贡贸易那典型的外交特征,会以非常低廉的价格而获得某些财宝。如在1433年之前,中国可以用半文铜钱而购得一斤苏木,到自由市场上,每斤可卖到5—10文钱。中国收到的各国进贡的白银与黄金的数量不菲。如从朝鲜获得1600两黄金和1万两白银,从安南获得了千余两黄金和2万两白银。但对于一个庞大的中国来说,这一切也难以称为丰厚收入。
    在1406年的郑和首次下西洋期间,当郑和为调停满者伯夷东西二王之争时,导致170名中国海军士兵的死亡。明朝朝廷要求赔偿6万两黄金,实际上只获得1万两。如果从总体上来看,朝贡贸易使明朝政府有利可图,那也必须在汉文化圈国家(朝鲜、安南和日本)、广义上的“西域”(蒙古、女真、诸绿洲与沙哈鲁哈的呼罗珊)、与郑和远航中特别注重的西洋诸国之间,作出明确区别。那些遥远国家(忽鲁谟厮国、阿丹国、东非)往往不会为明王朝带来任何实惠,最多也只能丰富皇帝珍异物的收藏品和满足某些特权人物的好奇心。中国对于首次来访的国家,必须作出与其尊严、国力和威望相符的表现。穆斯林国家一般都很好客和慷慨。马欢就提到,忽鲁谟斯“国王将狮子、麒麟、马匹、珍珠、宝石等物,并金叶表文,进贡于朝廷”。但郑和远航的发现探险,与朝贡制的远大抱负并不相符。当时的中国在执行海外政策中,没有任何模式相依。明王朝是东亚没有竞争对手的大国,其周围的许多小国,都需要向中国学习并向它纳贡。当时俄罗斯帝国还是一个政治侏儒,萨法威王朝的波斯与莫卧儿王朝的印度尚在襁褓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胁迫中国,只有北部的蒙古人或瓦剌人对明王朝形成了一种真正的威胁。明王朝并不善于向外国学习。欧洲却相反,它与现代的日本一样,善于从其领土之外寻求宗教、意识、人文、科学、政治和刑法的参照点。罗马、古希腊和近东(《圣经》的独神论)都丰富了西方的思想。在1406—1433年间及此后,中国始终停留在传统的朝贡贸易体制中,其他任何的海外交流均被视为非法。中国忽略了一种本来可以赋予它身居东亚首位的有利条件,中国在印度和非洲的活动,要早于欧洲人一个世纪,但中国人进入这些“胡人”区既不是为了征服他们、抢劫他们,更不会去归化他们,没有任何劫掠,没有任何抓捕奴隶的行为,中国也没有可以代替国家而参与海上活动的商人阶级。尽管中国16世纪的市场经济很活跃,但明王朝从未经历过资本主义。朝贡制与天朝官吏制的结合,对于中华帝国是非常有害的,它只能使中国趋向于保守和封闭。
    总而言之,当西方正准备冲向全球的时候,中国却自我退缩。15世纪末,也就是在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的近半个世纪之后,车轮开始转动,地图开始流通。欧洲走出了长期的封闭,挽回了其工艺技术的长期落后,抛弃了其小卒子的角色,在远东得以立足。一旦摆脱束缚之后,它便冲向了可供侵占的土地(美洲、菲律宾)和可供掠夺的市场。中国却由于受其僵化制度的支配,错过了世界第一次向现代化的冲刺的有利时机,也错过了由郑和远航打开国际贸易的有利时机。
    自从郑和远航之后,世界的未来便取决于海洋。谁夺取了海洋,便打开了财富的宝库,找到了致富的捷径。当时完全能够自给自足的中国,却无视于海洋的潜在能力。明朝皇帝实际上只统治着其宫中的几公亩土地,将整个国家留给了太监们的魔爪以及一个保守官府的系统控制之下了。中国皇帝自愿地使其显赫的海军失去了辉煌,大明王朝那技术和工艺的先进性,如同白雪在阳光下融化了一般。郑和的英雄史诗由于缺乏持续性和传承性,已曾经沧海难为水了。倭寇肆无忌惮地抢劫中国海岸,大明却只埋头于经营其长城。在这种持续孤立的背后,又形成了北方胡族人的危险。中国官府培育道德,热衷于“养性”,却窒息了人的主动性与自由性。
    总之,多米尼克·勒列夫尔先生这部《启蒙之龙》,虽资料不丰富,却针对郑和研究领域中多年来的争论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形成了一家之言,颇有参考价值。
    三 彼埃·格马拉先生的历史小说演义性著作《海军大将军郑和的生平与传奇》(15)
    2000年,法国作家彼埃·格马拉(Pierre Gamarra)先生推出了一部以郑和下西洋为内容的小说《海军大将军郑和的生平与传奇》。作者生于法国图鲁兹(Toulouse),任《欧洲》杂志社的社长。他一生写过许多小说,并屡获大奖。这部洋洋洒洒的著作,长达近500页,基本是以《瀛涯胜览》和《星槎胜览》的内容为线索,再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拼合而成。全书仿历史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但由于缺少具体细节和丰富而又确切的中国历史知识,而使全书显得缺乏生气。全书共分为21章:《古里之行》、《奔赴天方》、《在蒙古人的大刀之下》、《赛典赤》(以上4章是讲郑和的先祖及其父马哈只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继续》、《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以上三章是讲郑和航海的历史背景的),《从被阉到攫取太监的权力》、《北京》、《惠帝的结局》、《郑和的出世》、《西洋海军将军》、《大船队》、《首次下西洋》、《丝绸与宝石》、《寺庙与战争》、《忽鲁谟厮与溜山国》、《非洲》、《仇恨与黄金》、《第7次下西洋》、《最后的遗言》。作者在结尾部分杜撰了郑和绘制《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的地图,郑和与王景弘、马欢以及天妃的谈话,纯属杜撰。
    总之,此书的文献价值不大,虽然文笔尚称得起优美,但故事情节很枯燥。其关键原因是作者非常不了解中国的国情,特别是不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武断地模拟了达·伽马、麦哲伦和哥伦布等人的航海故事,使全书显得不中不西,不伦不类。
    综上所述,法国汉学界对于郑和下西洋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确有不少成果。当然,对于郑和下西洋的研究,现在缺乏全新的资料,档案文献的挖掘已经相当彻底了。在此基础上再深入一步,确有困难。但只有中国与外国同行的共同努力,才会将此项研究向前推进一步。


    注释:
    ①J·V·G·Mills, Ma Huan, Ying-yai sheng-lan, the Overall Sourvey of the ocean' s shore, Hakluyt society, Cambridge, 1970.
    ②Paul Pelliot, Les grands voyages maritimes chinois au début du xv[e] siècle, T' oung Pao, d XXX, 1933.
    ③J·J·L·Duyvendak, Ma Huan re-examined, Amsterdam, 1933.
    ④W·W·Rockhill, Notes on the relations and trade of China with the eastern archipelago, T' oung pao, 1915 et 1916.
    ⑤G·Foccardi, The Chinese traverlers of the Ming periodo, Wesbaden, 1986.
    ⑥Louis Gaillard, Nankin d' alors et d' aujourdhui, Variété sinologigues, n°23, Changha 1903.
    ⑦Daniel Boorstin, Les découvreurs, Seghers 1986.
    ⑧Paul Pelliot, Compte: rendu, Journal Asiatique, 1914.
    ⑨Paul Pelliot, les grands voyages maritimes chinois au début du XV[e] siècle, T' oung pao, XXX, 1933.
    ⑩Paul Pelliot, Notes additionnelles sur Tcheng Houo et sur ses voyages, T' oung pao XXXI, 1935.
    (11)Paul Pelliot, Encore à propos des Voyages de Tcheng Houo, T' oung pao, XXXXII, 1936.
    (12)Dominique Lelièvre, Le Dragon de lumière, les grandes expéditions des Ming au début du XV[e] Siècle, Editions France-Empire, 1996.
    (13)Mulakhkhas al-fitan ( 1411—1412年) .
    (14)Réné Grousset, L' Empire des steppes, Payot, 1942, P318.
    (15)Pierre Gamarra, Vie et Prodiges du grand amiral Zheng He, Mazarine, département de La Librairie Fayard, 2000.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