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八卦数理与现代自然科学…
八卦数理与现代自然科学…
八卦数理与现代自然科学…
八卦数理与现代自然科学…
太极八卦与自然科学的相…
请问老师,6月14号的考…
我一个同学的命,贵吗?
六爻预测学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人思维方式的考察
《易经》是中国管理哲学…
最新热门    
 
红学的考证与考证的红学 ——对红学研究中“考证”的再评价

时间:2009-8-8 16:46:43  来源:不详

      1921是个变革的年代,“红色”的年代!这一年的7月l日,中国共产党诞生,从此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经过长期的斗争,终于推倒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不知是历史的巧合,还是上苍的刻意安排,这一年的5月间胡适公开发表了他的《红楼梦考证》一文,竟然成为开创《红楼梦》研究的新时代—“新红学”[1]时代的起点。

  “红色”革命与“新红学”,同时诞生在一个“红色”的年代里。他们所运用的“理论”和所采用的“方法”,都不同于以往传统的理论和方法。因此,这是令人回味无穷的一段佳话。

  就方法论所言,“新红学”的“考证’。方法是对“旧红学”[2]的“索隐”研究法的变革,是对旧红学的一种批判和淘汰。在半个多世纪以来,“考证”这种研究新方法在红学研究中取代了“索隐”方法,成为主流,“技压群芳”,大有“独占鳌头”之势。当代世界西风东渐,红学研究中也曾出现过“系统论”、“综合论”、“比较文学”、“结构主义”,以及“宏观研究”、“微观研究”等新方法的名词,经常弄得人们头晕目眩,但是这些新方法、新名词并没有动摇或者说没有从根本上动摇过新红学考证派的基础。

  红学研究仍然是以“考证”为主要武器,考证派的势力仍然是红学研究界的旗帜和主宰者。因此,对红学研究中的考证,乃至考证的形成和发展作一些研究,不仅对过去红学研究的走向有所了解和认识,而且对探索当代红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也将有所裨益!

  1、“考证”,是一种研究方法

  考证,又称考据。它作为一种研究、治学的方法,并非是源于胡适的发明,可以说是“古已有之”。如宋代的宋祁、曾巩、沈括、洪迈、郑樵等前人就曾运用“考证校勘”的方法使古籍的字义贯通。这是“考证”或称“考据”学的发轫。到了清代乾(隆)嘉(庆)时期,胡渭、惠栋、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人从顾炎武、阎若璩等考据大师那里继承了“考证”这种治经的方法。乾嘉时期的考据,已不完全同于宋学的考据方法,他们(清人)不仅注意古籍的字义整理贯通,而是更加重视“本文”的“厘正”,即如《经解入门·有考据之学》中所说的,“考据者,考历代之名物象数典宰制度,实而有据者也。”

  以胡适为代表的新红学派的考证方法,是对清代乾嘉考据方法的继承和发扬,是把传统的治经方法同来自美国杜威〔3〕的资产阶级实验主义方法相结合的新的“考证”方法。这种“中西合璧”的考证新方法,虽然谈不上是一种十全十美的“科学方法”,但它比“旧红学”所运用的“索隐”和“评点”[4]方法,显然是一种可喜的进步,它更接近“科学”。大家都知道,“索隐派”所用的“索隐”方法,把《红楼梦》中的故事硬说隐喻历史上的某件真人真事,这种研究结果只能掉进测字猜谜的泥潭,从而贬低或抹煞了《红楼梦》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评评点派”的“评点”方法,大约起源于明代中叶。最初,这种方法是山于戏曲小说的盛行,书商们为了招徕顾客而聘请当代社会名流加以评点后出版。后来,这种“评点”方法成为中国文学史卜的一种研究、批评的现象。从整个评点派来看,其中当然也有优秀的文艺批评家(如金圣叹、张竹坡、毛宗岗、脂砚斋等人),提出过一些独到的见解。但是,从大多数的评点内容看,“评点”内容多是无病呻吟,陈词滥调,他们的圈点批评把原作搞得支离破碎,缺乏完整的理论思维和系统的丧述。因此,不论是“索隐”方法,还是“评点”方法,显然无法对《红楼梦》做出比较实事求是的“科学”评价来,也无法推动红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事实上,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对过去的研究方法已经不满足了。新的“考证”方法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应运而生”。所以“新红学”一诞生就给“旧红学”狠命一击,而“旧红学”溃不成军,一败涂地,让位于“新红学”。

  如我在本文前面就说到的,“考证”只是一种研究方法,清人用它来治经,胡适用它来评《红》,方法虽然几近相同,但所要研究的“对象”和目的,乃至最后所得的结果则不一样,或者根本就不相同。对此,人们不会误解,因此也就无需浪费笔墨去细细“交代”了。但有一点是人们所共同关心的,那就是作为古典小说的《红楼梦》为什么要用这种“考证”的方法呢?

  2、红学研究需要“考证”

  谁都承认《红楼梦》是小说,尽管有人说它可以当作历史来读,但这并不意味着《红楼梦》是一部历史典籍。只是由于这部旷世奇书中写了“很精细的社会历史”[5],它反映了18世纪中叶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风貌,可以使读者从中认识到“什么是封建社会”而已。因此,按着通常的“道理”来,考证只适用于古籍的字义及历代名物典章制度的“考核辨证”。而小说—《红楼梦》只能用文学批评的方法。这种认识或看法,对绝大多数的小说来说,当然没有错。但对曹雪芹与《红楼梦》来说,仅仅用文学批评的方法则远远不够,它需要“考证”的方法。如果将所有的理由加以概括的话,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1)曹雪芹的家世生平资料留下的太少,扑朔迷离,难以让人对这位伟大作家家世、个人经历、思想倾向等等,有一个较为清晰和全面的了解。例如,曹雪芹的祖籍、生卒年月。乃至他的民族归属、旗籍[6]等等,争论了近百年,至今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十年来,故宫档案馆不断发现一些有关曹家的档案材料,对廓清曹家历史有很大的帮助。但一些具有关键性的问题,如有关曹雪芹的生平材料则一无所获。民间虽然不时传出“重大”发现的新闻,“激起千层浪”,但大多又是应了那句“假作真时真亦假”,真假难辨的结局,留与他人作笑谈。不论是对已有的极为珍贵的材料,还是对新“发现”的各种材料,都有一个“去伪存真”、“考核辨证”的问题。因为,弄假成真,欺世盗名,贻害后人;弄真成假,有眼无珠,贻笑来者。所以,考证是曹雪芹家世生平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2)《红楼梦》的成书过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红楼梦》第一回前的“楔子”中,作者写道: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付半晌,将《石头记》再检阅一运,……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轮,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这段“告白”,任何人读了都不能不产生一些疑问:其一,这部小说究竟是谁写的?曹雪芹“巧手新裁”说符合实际吗?其二,这部小说最初的名字究竟是《石头记》还是《红楼梦》?谁先谁后?其三,文中的空空道人、情僧、孔梅溪是些什么人?他们与这部小说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一连串的涉及这部小说成书过程的问题,对研究和评价曹雪芹与《红楼梦》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那么要弄清这些模糊不清,疑窦横生的问题,也需要运用“考证”的方法。

(3)《红楼梦》版本众多,情况复杂。众所周知,《红楼梦》时代还没有产生家用电脑,作家是用毛笔抄写。曹雪芹是边写边改边抄,“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从迄今已经发现的十几种早期抄本实际情形看,回目有不同,分回有不同,文字有增删,缺文待补等种种情况,这说明“楔子”中的话是可信的,并非完全是“假语村言”。如果仅从字义的校勘角度进行研究,各个抄本间的文字都存在不同数量的歧文异字,少则几十处,多达几百处。异文字数,少则一二字,多则几百字。例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3月版新校注本第一回后的“校记”就有八条之多。请看:

  〔一〕“说说笑笑”至“登时变成”共四百二十九字,原作“来至石下,席地而坐长谈,见”,十一字,各本同。从甲戌增。

  〔二〕“更有一种”至“又不可胜数”二十六字,原无。梦稿、甲戌、蒙府、戚序、甲辰本均存,文字小异,从梦稿、甲戍本补。

  [三]“醉淫饱卧”,底本(庚辰本—笔者)、梦稿本同。蒙府、戚序本作“醉饱淫卧”,甲戌本作“醉余卧”,甲辰本作“醉心饱卧”,舒序本作“醉酒饱卧”。

  〔四〕“避世”,原作“避事”,梦稿、甲辰、舒序本同。从甲戌、蒙府、戚序本改。

  〔五〕“从此空空道人”,原无,各脂本均同。从程甲本补。

  〔六〕“英莲”,原作“英菊”,已卯本同。从梦稿、甲戌、萦府、戚序、甲辰、舒序本改。下同,不再作校记。

  〔七〕对联,原作“假作真时真作假,无为有处有为无”。已卯、梦稿本上联同底本。余各本均作“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底本第五回也作“真亦假”,“有还无”。从改。

  〔八〕“胡州”,底本、甲戌本同,已卯、蒙府、戚序、甲辰、舒序本均作“湖州”,梦稿本作“湖北”。

  在此,我不殚其烦地全文引录“校记”,目的只在说明《红楼梦》早期抄本版本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不仅仅是“校勘学”上的问题,它还涉及到各个抄本的形成时间、先后、回数等诸多问题都需要考证。

  除了十几种早期抄本之外,还有一种八十回本与百廿回本之争和百廿回本问世后的甲本与乙本文字优劣之争。同抄本一样,摆印本也存在版本考证问题。

  (4)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著作权问题。自裕瑞提出后四十回笔墨同前八十回文字并非一色之后[7],又加相适“考证”论定后四十回为高鹗所续之后,红学研究界一直有激烈的争论。有高鹗续书说,有百廿回皆曹雪芹所作说,有高鹗与他人共续说……奇说奇文层出不穷。这里涉及到的问题,一是后四十回究竟出自何人之手;二是如何评价后四十回的思想、艺术成就;三是高鹗的家世生平与续作的动机、时间;四是高鹗之外的其他续作者又是谁?其人其事又是如何?凡此种种,都需要通过考证来澄清,做出实事求是的科学论断。

  (5)早期抄本上大都附有朱墨回前回后批、眉批、侧批、夹批,这些批语因多出自署名脂砚斋等人之乎,故被统称为“脂批”。脂批不完全同于嘉道以后出现的“评点”派的“评点”,它是曹雪芹“身边人”写下的,不仅对拟书底里作了大量的暗示,而且还透露了许多作者家世、个人经历方面的珍贵资料。脂评的作者们是《红楼梦》写作的“见证人”,对《红楼梦》的创作、流传都曾起过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有关这些脂评的形成和作者的身世、身份也需要进行认真的考证。

  (6)《红楼梦》第一回“楔子”中有这样一段话:

  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其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姑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

  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

 

  通观《红楼梦》全书,联系到已知的作者的家世生平,我们有理由相信曹雪芹的这段“声明”。他采用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写作方法。这种真真假假的写作方法是符合小说创作法则的。但是,曹雪芹所说的真与假又不完全同于一般小说的“模特儿”,他的“真”是与他的家世和个人经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虽然不是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