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我国竞技体育垄断的态势…
北京市竞技体育可持续发…
现代化进程中上海竞技体…
第28届奥运会男子竞技体…
他们为何而战——小议现…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最新热门    
 
“竞技体育”与“竞技运动”之辨析

时间:2009-8-8 16:47:12  来源:不详
学校)也在承载一部分竞技体育的功能,成为竞技体育运行中的一环。但是竞技体育仍统辖于国家一定的目标下,是执行一定任务和使命的社会事业,有一定的机构、组织、制度等的保证。以上理解与通常意义也称学校和社会开展的多种形式的训练和竞赛活动为竞技体育是不同的——尽管其也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如,有学者把竞技体育分为不同的层次、高低的水平,如称其为竞技体育(运动)、亚竞技体育(运动),或商业性、非正规性竞技体育(运动)等,其不同的层次与水平分别涵盖了不同的对象、领域、行业,并认为高水平的竞技体育(运动)只不过是竞技体育(运动)诸类型之一。这种理解基本上是基于竞技体育的运动属性和其所具有的训练、竞赛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等社会属性的认识,并未把竞技体育提到与较为完整的组织、运行体系以及与承载的机制的联系到一起的高度。
    故竞技体育从社会属性来看,其是一个集政治、社会(狭义)、文化于一体的综合体,包含着社会建制、活动、职业、事业等多重社会属性。正是社会与文化、历史传统以及社会制度等的差异造就了国内外体育认识与实践的差异,如概念界定、分类的不同,国家与集团个体参与体育行为的不同。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竞技体育作为社会体系存在,不仅有着一定的社会运行规律,包括存在社会问题,还要承载、执行一定的社会功能,被灌输一定的社会发展理念。
      3.3 竞技运动——竞技体育所采用的身体性活动、运动
    由上所述,竞技体育包含两个方面与层次,即社会性层面与运动性层面,前者包容社会性属性,而后者主要指生物、心理属性——这是两个交织在一起、无法分割的层次与方面。认识到竞技体育具有两个方面与层次,即意味着对“竞技体育”与“竞技运动”均指向某个层面或无明确指向的现状实行某种分野将是其调适办法。我们认为,在没有找到更好称谓之前,“竞技体育”与“竞技运动”可以较为恰当地分别指代“社会性层面”与“运动性层面”的总和及其隶属“运动性层面”。
    “竞技运动”隶属于“竞技体育”的身体性活动、运动方面,即指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已形成、定型和现在、将来可能要被创造、设计的新的运动项目及其基本属性。综合各种观点,我们认为,竞技运动应具备以下特征与属性:(1)具备一定规则;(2)具备一定的竞争性;(3)是身体性活动(或运动);(4)区别于一般运动形式,它主要在竞技体育中被采用,——这也不排除在其他体育门类、领域内被借用。属于这方面的属性有:运动项目的形成与演变、发展,运动规则的制定与改变,运动的生物属性(如技术原理、教学、训练规律、对人体生理、生化等方面的影响)、心理属性等。其“运动”功用是对人体的生物、心理属性发生某种作用,而其社会功能和属性被认为是派生的,即被扩张到社会性层面的。当然,这种区分只是相对的,“运动性”脱离“社会性”是不存在任何意义的,如竞争性和规则性,即是“社会性”的论域。我们说到“运动性”,更多地是意指其作为“社会性”的载体。
    “运动”从汉语的释义来看,并无社会设置、建制、事业等方面的含义,故“竞技运动”不宜指代和拓展为包含社会性层面的竞技体育整体。
      3.4 关于sport
  因为竞技体育抑或竞技运动与英文sport经常联系在一起,我们对sport予以考查。
    由于国外对体育的分类体系与我国并不一致,不能简单地认为Sport就是我国的哪一个体育概念。而必须从其基本涵义和具体环境中去理解Sport。综合已有文献。对于Sport的称谓主要有:(1)竞技[7],(2)竞技运动[8,9],(3)运动[10],(4)竞技体育。
    综合国外关于Sport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
    (1)sport具有游戏性质,凡是包含自己和他人之间的运动竞争,或克服障碍的运动比赛,都是sport[7],sport是体育运动的总概念[11]。
    (2)Sport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语词。在历史上在disport、sporte概念的基础上演变,与狩猎、钓鱼等闲暇活动及赌博、炫耀、比赛等都有关[8]。
    (3)“竞技运动的本质属性具有规则性、娱乐性、竞争性、挑战性。”[12,8]。
    (4)运动竞技只是sport中的一类,另外一类则包括如棋类、赛车、赛马,各种智力游戏等等。我们耍清楚地认识到。……它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可以是人与物、物与物间的竞争,可以有运动特征,也可以没有运动特征……[13]。
    (5)牛津辞典对竞技运动的解释是:①有趣;②娱乐;③戏谑;④玩笑;⑤活动;⑥游戏;⑦消遣;⑧色情;⑨各种野外运动(打猎、钓鱼、射击、骑马等);⑩各种体育活动(赛跑、跳高、跳远等)[12]。
    (6)国际体育和体力教育委员会(ICSPE)1964年指出:“Sports是具有游戏特点的身体运动,是以其本身运动或与他人相竞争为形式的体力活动”[14]。
    (7)1975年欧洲共同体委员会通过的《欧洲大众sport宪章》,将sport定义为包括竞技运动、野外活动、健身运动在内的广义的身体运动[14]。
    (8)1987年由德、英、美、法等国家的体育权威人士共同撰写的《体育科学词典》中认为,sport包括以下内容:①以竞赛取胜为目的的竞技体育;②以教育为主要目的的学校体育;③以健身为主要目的的休养体育、健身体育;④出于游戏兴趣的大众体育、闲暇体育;⑤在特定环境中开展的一些适应职业特点的部门体育和伤残人体育等[14]。
    (9)《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解释为:“泛指那些需要体力和技巧的娱乐性和竞赛性活动。”[14]。
    因此,从国外情况来看,Sport大致有两种涵义,(1)指各种游戏性、竞赛性运动或活动,在此突出了运动项目特征;(2)指纳入一定组织下,执行一定目标,在一定国家、社会体制运行下的承载。故我们基本可在前文所述运动性层面与社会性层面来把握Sport。 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有不同的翻译,既可翻译成“竞技体育”,也可翻译成“竞技运动”,还可翻译成“运动”。而对于“Elitesport”、“Athletics”则具有更为明确的“竞技体育”或“竞技运动”的含义。

        4 “竞技体育”与“竞技运动”区分的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竞技体育是由两个主要层面构成的,即社会性层面和运动性层面。前者是指承担一定社会目标、具备一定社会运行机制和体制的社会性构成。后者,即运动性层面主要指身体性活动或运动。竞技体育由它们二者构成,而竞技运动宜用来指代身体性活动或运动性层面。
    区分这两个概念,不仅在于语词的取舍和规范化,还有利于人们同时从两个层面去把握竞技体育,走出对竞技体育执其一端,而对另一方面与层次的忽略,或者把两个方面与层次混同在一起的误区,如论及运动性层面时也冠之以整个上位概念,进而造成理解的混乱。其意义具体体现在:
    (1)从理论上厘清竞技体育的两个层次,便于人们多角度、全方位地认识竞技体育:使人们认识到竞技体育的多种属性,即它不仅是一个生物、心理过程,而且有着赖以生存的社会、政治、文化、制度背景和土壤,有着意识形态的差异及不同发展价值取向。不同的发展理念下,竞技体育完全会依循不同的发展方向与途径。竞技体育有机地嵌入社会整体系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一环,忽视它的社会功能就有可能导致其与社会的发展背道而驰。
    (2)便于厘清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的关系。长期以来,人们对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的关系并不明确,即使持有正确的观点,也难进一步把它们澄清。对三者关系的模糊认识主要有:①竞技体育与其他体育分类完全对立起来。如谈到学校体育或社会体育就排斥竞技体育;②把竞技体育与其他体育分类调和起来,如认为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等均包含竞技体育。再如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一场争论,即“学校体育要不要搞竞技体育”。如果不弄清这里的“竞技体育”的含义,这个命题本身就值得商榷,因为学校体育不可能包括蕴涵以上分析的包括其特有体制等社会属性在内的竞技体育。
    基于以上分析,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学校体育不应是完全不相容的分立,也非相互包含关系。从逻辑上说,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只能是对“竞技运动”以及在训练、竞赛等基本组织形式意义上的包含——当然,至于其他学理方面等的争议似乎还可以继续。

        5 结语

    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竞技体育包含“社会性层面”和“运动性层面”,“竞技运动”可用来指称后者。从一般用法来看,“竞技体育”与“竞技运动”二者似乎可以通用,但是,严格意义上,应对它们予以区分。即便一定要通用也应赋予其某种意义,这种意义即是上文所述在竞技体育“社会性层面”与“运动性层面”的区分。如在狭义的理解中,竞技体育用来指“运动性”内涵以及基本的训练、竞赛形式——但作为科学、规范术语,却不宜。

【参考文献】
    [1] 周海云,陆建平.体育结构再认识[J].湖北体育科技,2001,20(1).
    [2] 莫君晶.体育与竞技运动之我见[J].体育函授通讯,2000,(3).
    [3] 陈安槐,陈荫生.体育大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6.
    [4] 体育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1.
    [5] [苏]列·巴·马特维也夫,姚颂平译.体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6.
    [6] 韩丹.论中国体育:一分为三[J].体育与科学,1999,20(2).
    [7] 高谊.关于体育概念与体育科学的辨析[J].体育学刊,2001,(1).
    [8] 周爱光.对竞技运动概念的再认识[J].中国体育科技,1999,35(6).
    [9] 赵健.谈体育与体育竞技[J].昌潍师专学报,2000,19(5).
    [10] 李林,席翼,冯永丽,张棣.体育、运动、竞技运动辨析[J].体育与科学,2002,23(4).
    [11] 董杰.对近25年来中外体育概念研究的比较[J].体育与科学,2001,22(2).
    [12] 张秋宁.“竞技运动”与“学校体育”再认识[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2).
    [13] 王苏杭.论体育概念研究中的“狭义”和“广义”学说[J].体育学刊,1997,(1).
 &nbs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