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墙体 二次装修的重头戏
主客山疑龙如何?
心物结构论 ——从中国…
最新热门    
 
主客体二重性视野中的体育课程--“主体失位,形骸孑立”之异化现象批评

时间:2009-8-8 16:47:28  来源:不详
选择非常重要,但是作为“研究教材”则更多的应该是指对主体“在场”的研究。因为,文化本身体现着人的本质。而人的本质体现必须借助一定的形式。而所谓“研究教材”或“教材研究”就是基于“物性”的运动文化这种“形式”,表现其内容。也就是说,所谓的“研究教材”既不应该是对纯粹的“物”——“物性”的文化——的研究,也不应该是对纯粹的主体(学生)的研究,而是对“在场”的研究,是对如何将二者予以统一的研究,或者说意味着对游戏状态形成条件的构想以及设置。这种构想以及对相关条件的设置过程,就是艺术构思的过程。是通过这样的过程,才能够使得历史主体与当下主体在新的时空中形成碰撞与交流,从而将凝固了的历史转换为当下的流动,将静止化了的激情重新燃烧。
    最后,如果说“主体失位于内,形骸孑立于外”是对长久以来体育课程异化现象的批评,那么我们现在所期望的就是“主体复归其位,借形以显神在”。

【参考文献】
    [1]贾齐.还体育课程以本来面目[J].体育学刊,2005,(3).
    [2]笔者注:将文化看成是“物”的存在的同时也将其看成是属“人”的存在的根据何在呢?当我们从本体论的立场将文化解释为游戏时,就已经不是将其作为纯粹的客体或者纯粹的“物”予以把握,而将其作为人的存在形式或者主体的存在形式予以把握了。关于这一点笔者在《被组织的游戏:体育课程的一种理解》(《体育与科学》2005年第1期)一文中依据文化的游戏说已经有所论证,在此不再赘言。
    [3]李显杰.游戏与艺术[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2,(2).
    [4]冯至(译).审美教育书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5]江刺幸政.体育教育にぉける教材构成の理论的基础.创文企画出版,1999:178.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