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数字解密奥运故事
奥运年不等于汽车元年
关于奥运开幕择日妙解
“天意”悲剧与“命运”…
2008年奥运会对北京经济…
第28届奥运会男子竞技体…
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理论…
备战2008年奥运会科技工…
《五环旗下的中国》:展…
共同的宗教信仰:维系古…
最新热门    
 
奥运“福娃”的审美形象与民俗文化蕴涵

时间:2009-8-8 16:47:35  来源:不详

 

北京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福娃”一经推出,即引起全社会乃至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福娃作为在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历史语境中出现的当代审美文化景观,对中国传统民俗中的“福”文化及“吉祥物”观念做了深入挖掘和淋漓尽致的展现,具有浓郁的中华传统民俗文化蕴涵和审美精神。对福娃的欣赏、评析与消费,构成了当代大众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本文拟从美学与民俗学的角度,对福娃的审美形象及其蕴涵的民俗文化价值予以初步揭示。


    一、福娃的审美形象


    选用特定的吉祥物形象来传达奥运精神及主办国文化魅力,在奥运会的历史上由来已久。早在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上,一只名为“瓦尔迪”(Waldi)的德国腊肠狗作为吉祥物首次出现于奥运舞台,从此,吉祥物成为奥运文化的一大重要元素而为历届奥运会所沿袭。总体来看,历届奥运吉祥物多选用能够展示主办国文化独特性的拟人化动物形象。北京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设计亦遵照了这一思路,它以鱼娃、熊猫、奥运圣火、藏羚羊和京燕为原型,融汇而成五个活泼可爱的娃娃形象,分别取名为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和妮妮,五字连读谐音为“北京欢迎你”,其色彩与奥运五环一一对应。


    福娃的外表形象具有显著的中国传统民俗审美特色。面部为半椭圆形,给人圆润柔美之感,眼睛画得浓墨重彩,显得大而有神,聪明可爱,肢体线条以简笔勾勒,能够让人随意描摹,可称流便明了。而福娃的头部纹饰,则略显繁富华丽。这种以简为主,上繁下简的造型,使得整体形象不致太过单调,达成形式上的均衡之美。英国美学家博克认为优美的事物具有“小”、“光滑”、“逐渐变化不露棱角”、“身材娇弱”等特征,中国民俗艺术的表现形式,传达的也多是这种优美的特色。福娃的形象原型:儿童、鱼儿、熊猫、火炬、燕子、羚羊,它们或形体小巧,或性情柔顺;传达它们形象的线条,如“贝贝”头部的使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鱼纹图案,“晶晶”头部采取的宋瓷上的莲花瓣造型,“欢欢”头部的源自敦煌壁画中火焰的纹样,多是柔和、光滑的曲线,这些形象、线条本身就能给人带来舒畅优美的感受。


    此外,每个福娃拥有双字叠音的名字,这些名字一方面具有音韵之美,另一方面它们就存在于大众之中,散见于日常生活,让人觉得自然而亲切,同样容易达成优美的效果。而五字联读所组成的“北京欢迎你”,则运用艺术化的处理手法,体现了汉字的奇妙之处,它让我们想到了藏头诗——中国古代一种优美的文字游戏。

    二 福娃的民俗文化原型与文化蕴涵

    1、贝贝——“鱼”原型的福娃民俗文化蕴涵


    中国鱼文化源远流长,经数千年积淀,成为“我国最习见的行为模式,它体现在物质成就、仪礼制度和精神成果的诸多方面,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所有领域”。(陶思炎:《中国鱼文化》,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2页)在我国传统民俗中,鱼具有如下的文化蕴涵:


    第一,图腾崇拜。氏族社会时期,鱼是生活于中华大地上的某些部落的图腾崇拜物。今天出土的彩陶纹饰(如仰韶文化中的人面鱼纹)印证了这一点。第二,丰稔物阜。首先,鱼超强的繁殖能力使它具有了生殖崇拜的意义,祈禳多子多福的中国人将鱼视为能够给人带来好运,实现愿望的吉祥之物,其次,鱼多鳞的生理特征及成群结队的生活习性,使其成了丰年多产的吉兆。《尔雅•释地》:“鱼丽,言太平、年丰、物多也。”最后,鱼在音韵上与“余”、“裕”、“玉”相合,这种谐音也使“鱼”带上了令人们为之兴奋的文化意义,人们祈盼着连年有“余”,吉庆有“余”,生活富“裕”,金“玉”满堂。鱼成了这些美好愿望的理想象征。第三,辟邪消灾。在中国民间传说与解释体系中,鱼具有某种神力,可以成为辟邪消灾的守护神。第四,神话功能。首先,鱼构成中国古人神话思维模式的重要一环。古人认为天上有水,星空为河,鱼、星同为水中之物,异形而同种。于是,鱼成为“星精兽体”的象征,与三足乌为“日精兽体”,蛙为“月精兽体”形成对应性关系。其次,由于鱼的神性,它成为沟通天地、生死的神使;在道教神话中,鱼甚至成为不少仙人的坐骑。最后,“鱼跃龙门”等诸多传说,便它成为富贵、升迁的象征。第五,祭祀祝贺。在祭祀仪式与日常交往中,鱼是不可或缺的祭品和礼物;鱼祭与鱼礼,广泛存在于民众生活中。第六、游乐赏玩。民间存在着许多“鱼戏”节日和“鱼趣”活动;观鱼、唤鱼、钓鱼、养鱼、斗鱼,构成了民间游乐习俗的重要内容。


    2、晶晶——“熊猫”原型的福娃民俗文化蕴涵


    在中国最早的典籍,如《尚书》、《诗经》中,就有对熊猫的描述;许多笔记类文献及地方志中,也有大量对熊猫的记载。在这些记载中,熊猫展现出两种迥乎不同的形象:一种是以猛兽面目示人,象征着勇敢刚毅,这从对其不同的称谓即可见出,如貔貅(《诗经》),猛豹、猛氏兽(均见于《蜀中广记》)食铁兽(《蜀中广记》),《史记》载黄帝在与炎帝的战争中,曾训练六种猛兽参战,熊猫即是其中之一。另一种则以“义兽”的形象出现,象征忠厚、和平,这可见于相关史书。如《晋书•王亮列传》:“会天明,帝用张华计,遣殿中将军王宫赍驺虞幡麾众曰:‘楚王矫诏。’众皆释杖而走。” 很可能是因为,熊猫的食性或者物种发生了变异,由食铁而改吃竹子,又不去伤害别人,人们对它充满了好感。于是,熊猫成为和平友好的象征。
    时至今日,熊猫的形象已大异于从前。由于物种稀缺,濒临灭绝,它被奉为“国宝”,建国之后频频用于外交事务,更使它声名鹊起,几成无价之宝。不过,它招致人们的喜爱,更由于它可爱的身体和温顺的性情。如今,它“猛兽”的名头早已不在,而代之以温顺、甚至有些娇羞的温柔敦厚形象,这种形象在媒体的宣传、视觉文化的影像以及日常的玩具中进一步赢得了人们的信赖。同时,熊猫在古代作为善的“义兽”的象征功能,仍然部分地保留着。今天,熊猫作为友好、和平的象征,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现传统“和谐”文化的最佳代言人。


    3、欢欢——“火”原型的福娃民俗文化蕴涵


    在媒体对福娃的宣传中,火娃“欢欢”的原型采自奥运圣火,它是“运动激情的化身,它将激情散播世界,传递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李艾:《福娃五伙伴传递美好祝愿》,《京华时报》2005年11月12日第A06版。)这种宣传承袭的是奥运圣火的文化功能。实际上,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火同样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


    第一,光明、洁净的象征。由于火的特有性能,被人们赋予了避邪驱恶、除残去秽的文化功能,并将其神性化,予以虔敬的祭拜,这在许多民族的火神崇拜及人生仪式、传说故事等民俗事象中都可以看到。第二,家庭保护功能。中国民间的灶神崇拜,常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说法,此种说法寄予了民众对灶王爷的热切期盼与信任,体现了传统民俗对火的敬仰崇拜。第三,吉祥的喻意。火的颜色为红,于是“红红火火”就表达了民众对美好生活与光明前途的向往追求。此外,火的谐音“活”体现了顽强的生命力,也同样成为人们乐于接受的象征形式。


    4、迎迎——“羊”原型的福娃民俗文化蕴涵


    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羊同样有着十分丰富的象征意义。


第一,图腾崇拜。如古代历史上的羌族,其族名之羌与族姓之姜,皆源于羊图腾。第二,土地之神。古代典籍《国语》中有记载季桓子“穿井得羊”的故事,《广雅•释天》云:“土神谓之羵羊。”可见羊在中国文化史上确曾被赋以土地神的符号。第三,司狱之神。中国古代典籍中有一种叫做獬豸的动物,其实就是神羊,它“能别曲直”、“能触邪佞”,是司法公正、刚正不阿的化身。第四,道德模范。羊有着被儒家伦理观念认同的生活习性,如成群而居、温顺善良、被杀而不悲啼、跪食母乳等,从而成为崇尚道德的化身。第五,吉祥化身。《说文》解羊:“祥也”。在“祥”字未出现之前,多借“羊”字代替,“吉祥”便写作“吉羊”,此种借义多见于秦汉金石之中。而且,“在中国古代人心目中,‘羊’不啻是‘吉祥福善’的语源和字根。”(臧克和:《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3页)又因“羊”谐音为“阳”,在春联中有“三阳开泰”,寓指辞旧迎新,吉祥安泰,三只羊组合在一起的形象,也成为民间吉祥图案之一。可以说,在中国民俗文化中,“羊”的吉祥含义最为丰富了。


    5、妮妮——“燕子”原型的福娃民俗文化蕴涵    

                                                                     
    燕子作为古典审美意象之一,也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意义。


第一,春归之兆。燕子是候鸟,冬去春来,古代人的原始思维把这种关联神秘化,将燕子视为“司春之官”,认为正是燕子的归来,才唤醒了久违的春天,燕子由此成为春天的使者和象征,并表现在迎春等多种民俗活动中。第二,请子之鸟。《诗经》、《史记》等典籍中记有玄鸟生商的神话,《说文•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