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数字解密奥运故事
奥运年不等于汽车元年
关于奥运开幕择日妙解
“天意”悲剧与“命运”…
2008年奥运会对北京经济…
第28届奥运会男子竞技体…
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理论…
备战2008年奥运会科技工…
《五环旗下的中国》:展…
共同的宗教信仰:维系古…
最新热门    
 
奥运“福娃”的审美形象与民俗文化蕴涵

时间:2009-8-8 16:47:35  来源:不详
;乙部》云:“孔,从乙从子。乙,请子之候鸟也。乙至而得子,嘉美之也。”“乙”就是燕子,在古人眼中,燕子的到来,预示着女人能够怀孕生子。这一奇妙的象征意义,在众多民俗中多有体现。第三,富贵之征。中国人将燕子视为吉祥之鸟,认为“如果燕子在谁家屋檐做窝,那就象征着这一家成功、幸福和多子。”(W•爱伯哈特:《中国文化象征词典》,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313页)燕子寄居人的屋宇之内,与人相亲相近,同时也是家庭亲睦、祥和美满的吉兆。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中有“杏林春燕”,以杏花和飞燕组合而成,预示进士及第、科举高中。在中国民俗中,更有许多与燕子关联的民俗事象,如饮食(面燕)、娱乐(风筝)民间故事等等,传达着人们对燕子的喜好及对美好生活的祈盼。


    以上分析表明,福娃诸原型都具有中国传统民俗的文化蕴涵。尽管随着历史的推演,各原型的文化意义已发生消长变动,但其作为象征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吉祥物的涵义却为人们广泛而深入地接受。此种文化功能在众多中国民俗事象和民俗活动,如饮食服饰(如鱼形纹饰、面鱼、面燕)、民居建筑(如建筑装饰)、岁时节令(如火把节、燕子节)、民间文学(与之有关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民间艺术(如剪纸、雕塑)、民间游乐(钓鱼、风筝、造型玩具)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并由此强化着诸民俗文化原型作为吉祥物的象征意义,使其植根于民众民族文化心理之中,成为一种民众生产和生活的集体无意识。

     三  福娃整体民俗文化蕴涵与审美意义

    福娃五原型除了分别具有着独特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蕴涵外,还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传达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重视整体的哲学观念与中国传统民众乐生祈福的文化心理。


    1、重视整体的哲学观


    中国古代哲学以“气”为宇宙本体。气化流行,变动不居,万物由气而生,又复归于气,气本体使形色殊异的事物具有了相互关联的可能。气的宇宙观表现于理论形态,即为重视个体与整体有机联系,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由阴阳五行可以推演出天地万物,颜色、味道、器官、情感、家庭伦理、政治等等貌似互不相干的事物都被赋予内在的神秘关联性。


    由五种原型组成的福娃分别代表了五行中的五元素:鱼娃之于水,熊猫之于木,火娃之于火,羚羊之于土,燕子之于金。这种整体结构并不在于它们与五行的完美对应——实际上,我们无法套用五行的相生相克理论对它们进行解析,而在于设计者赋予福娃五元素的另一内涵,即它们关联着海洋、森林、人类世界(奥运是人为的,可对火娃如是解读)、草原、天空,“传递了人类社会和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理想和追求”,(李艾:《吉祥物“福娃”盛装亮相》,《京华时报》 2005年11月12日第A05版)中国传统文化由此通过福娃这一民俗审美形象而实现着现代性转化。


    2、乐生祈福的文化心理


    孔门儒学对传统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塑造影响至深。与西方关注彼岸世界的宗教情怀相比,它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执著于现世追求,善待一己之生命,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应对现实人生。王国维先生曾将中国人的精神总结为“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正好也点明了中国民众对“福”的普遍向往和中国人的乐生精神。中国的福文化源远流长,内涵极为丰富。从字义上看,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说:“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可见福的意思为事事完备周全,顺心如意。中国自古就有“五福”之说,《尚书•洪范》释五福为:“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汉代桓谭解为:“寿、富、贵、安乐、子孙众多”,“五福”的观念显示了中国民众对物质生活、精神享受、自然生命、社会地位等生命状态的一种理想化追求,这种追求出自正常的生理、心理需要。传统民俗活动中对于“福”的追求和期待塑造了中国人特殊的求福、祈福文化和审美心理。福娃诸原型在传统民俗中的文化蕴涵与审美意义,正是通过这种祈福观念的感性显现而呈现出来。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