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关于大陆企业赴台湾地区…
有关八字学习的几点疑难…
有关十神之行业
有关厨柜的问题
有关节日的记忆
有关古文论“失语”、“…
浅议有关《徐孝穆集》的…
“习以不可改也”——楚…
近20年中国大陆学人有关…
韩国的白居易研究概况及…
最新热门    
 
有关苏秦散文的几个问题

时间:2009-8-8 16:47:45  来源:不详
王“听于群臣之说而欲臣事秦”,“夫事秦必割地以效实,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13]

  苏秦散文还分析了燕国与秦国、赵国,赵国和秦、韩、齐以及齐国与秦、魏、韩等各国的军事关系。⑤并对六国协作抗秦的斗争有非常细密的筹划:秦攻楚,齐、魏各出锐师以佐之,韩绝食道,赵涉河、漳,燕守常山以北。秦攻韩、魏,则楚绝其后,齐出锐师以佐之,赵涉河、漳,燕守云中。秦攻齐,则楚绝其后,韩守成皋,魏塞午道,赵涉河、漳、博关,燕出锐师以佐之。秦攻燕,则赵守常山,楚军武关,齐涉渤海,韩、魏出锐师以佐之。秦攻赵,则韩军宜阳,楚军武关,魏军河外,齐涉渤海,燕出锐师以佐之。[12]

  值得注意的是,苏秦散文不仅做到了“得情”,全面、准确地概括了当时各国的“隐情”(包括诸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诸侯间的关系、民心的向背等),并且运用极具辩证色彩的矛盾分析方法,深切分析了当时七国纷繁错综的外交、军事关系,进而对不同的矛盾进行加工、选择,指出各国外交的要害。在国际环境愈加复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苏秦散文的这些思想,必将给我们一定的启示。

  (三)系统辩证的战争观。

  苏秦散文非常明确的表达了进行统一战争的必要性,通过“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欢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的例子说明了“恶有不战者乎”的道理,认为在统治者无道或天下混乱之时,战争是推翻无道统治,一统天下的唯一办法。“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根据苏秦散文的描述,使者的“言语相结”“辩言伟服”“繁称文辞”和诸候的“科条既备”“书策稠注”“明言章理”“行义约信”都不能使天下相亲、统一。“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根据这些历史的经验,提出了“非兵不可”的观点,肯定统一战争的必要性。[15]苏秦散文同时提出了“攻战之道非师者”的见解,提倡“比之堂上,禽将户内,拔城于尊俎之间,折席上者也。”说明取胜的关键在帷幄之中的策划和谋略,而非疆场上的厮杀。[16]

  苏秦散文并不赞同所有的战争,也表达了反对争夺复兴的不义之战,阐述了不能轻信诸侯的蛊惑、不出卖别的国家、不应该首先发起攻战的“后起”思想。苏秦散文说“用兵而喜先天下者忧,约结而喜主怨者孤。夫后起者藉也,而远怨者时也”,并肯定从前“齐之与韩、魏伐燕秦、楚”时“战非甚疾”而使“天下独归咎于齐”的作法,说明了“约而好主怨,伐而好挫强”的道理。还主张“善为国者,顺民之意,而料兵之能。”通过“吴王夫差以强大为天下先,强袭郢而栖越,身从诸侯之君,而卒身死国亡,为天下戮者”和“莱、莒好谋,陈、蔡好诈,莒持续越而灭,蔡恃晋而亡”以及“智伯瑶攻范、中行氏,杀其君,灭其国,又西围晋阳,吞兼二国,而忧一主,而卒身死国亡”的例子,说明了率先发动战争所带来的祸患。[16]

  苏秦散文还说明了战争给社会造成的巨大损失及给人民带来的巨大创伤和痛苦,认为战争要耗费大量钱财,会伤害国家的元气。战前,“中人祷祝,君翳酿,通都小县置设,有市之邑莫不止事而奉王,则西虚中之计也。”行军途中“矛戟折,镮弦绝,伤弩,破车、罢马,亡矢之大半。”战争过程中,“百姓理襜蔽,举冲橹,家杂总,身窟穴,中罢于刀金。而士困于土功,将不释甲,期数而能拔城者为亟耳。”战后,“战大胜者,其士多死而兵益弱;守而不可拔者,其百姓罢而城郭露。夫士死于外,民残于内,而城郭露于境。”更令人目不忍睹的是“战之明日,尸死扶伤,虽若有功也,军出费,中哭泣,则伤主心矣。死者破家而葬”的残状。最后得出“故民之所费也,十年之田而不偿”的结论。[16]

  由此可见,苏秦散文肯定了统一战争的必要性,又反对争夺利益的不义之战,更清醒地意识到战争带给社会、人民的巨大灾难,提出了一系列节制战争、反对战争的观点。苏秦散文对战争的认识是全面的、辩证的。近年来,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面临新的挑战,苏秦散文中有关战争的这些思想,将给我们提供有益的参考。

  综上所述,苏秦散文中体现的思想,对现阶段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仍有可资借鉴的内容。随着对战国史和战国人物研究的深入,苏秦散文中有价值的部分将被更多地发现。可以预料,在21世纪,苏秦散文将在国家政治外交以至社会经济生活的各方面产生特有的影响。

注释:

①详见赵世超《关于苏秦和张仪》(《开封教育学院学报》1981年02期)、王牧《重评苏秦》(《史学月刊》1992年01期)、储道立和熊剑平的《苏秦间谍案述评》。

②见唐兰《司马迁所没有见过的珍贵史料――长沙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马雍《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各篇的年代和历史背景》、车新亭《〈战国纵横家书〉与苏秦史料辨正》、秦丙坤《〈战国纵横家书〉所见苏秦散文时事考辨》、熊宪光《苏秦、张仪纵横说辞探研》、向玉露《从《史记》中苏秦、张仪形象看司马迁对《战国策》史料的运用》(《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③如高云海《关于史记所载苏秦史料的真伪》(《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5年04期)、诸祖耿《关于马王堆汉墓帛书类似〈战国策〉部分的名称问题》(《南京师院学报》1978年第4期)就属此类文章。

④详见《战国策》之《燕策一·苏秦将为从》《赵策二·苏秦从燕之赵》《齐策一·苏秦为赵合从》等章。

⑤可参见闫秀敏《苏秦“合纵术”的辩证法底蕴》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月第2期;吴显庆《论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中的政治辩证法思想》绥化师专学报2002年02期。

参考文献:

[1]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苏秦考[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1.8,335.

[2]徐中舒.论战国策的编写及有关苏秦诸问题[A].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C].北京:中华书局,1998,1180-1181.

[3]车新亭.《战国纵横家书》与苏秦史料辨正[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3),94-101.

[4]周骋.苏秦相六国辨[J].江苏社会科学,1996(05),102-106.

[5]秦丙坤.《战国纵横家书》所见苏秦散文时事考辨[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4),59-63.

[6]熊宪光.苏秦、张仪纵横说辞探研[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4),164-168.

[7]刘雯芳.三十年来战国纵横家研究综述[J].山西大学学报,2004(4),54-58.

[8]储道立,熊剑平.苏秦间谍案述评[J].军事历史研究,2003(4),117-123.

[9]孟庆祥.战国纵横家书论考[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12),31.

[10]刘向.战国策·楚策一·苏秦为赵合纵(卷十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1]孟庆祥.战国纵横家书论考[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12),102.

[12]刘向.战国策·赵策二·苏秦从燕之赵(卷十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3]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4]刘向.战国策·韩策一·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卷二十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5]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卷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6]刘向.战国策·齐策五·苏秦说齐湣王(卷十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