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2009年公务员工作总结
盘点2008“最”八卦房产…
杭州飙车肇事者罪名待判…
2008年度品牌价值榜TOP…
邓亚萍成为广州亚运注册…
厨师讨要600元工钱被老…
华为艰难拿下印度BSNL2…
4000元打玉娇头的那沓钱…
房产八卦:普通商品房最…
我们中国成最大经济体需…
最新热门    
 
2003年中国考古学研究热点综述

时间:2009-8-8 16:49:12  来源:不详
是由于资料的缺乏,另一方面,也与缺乏开展这方面研究的意识有关。近年来,这种情况已有所改变。一些学者致力于对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过程、原因、背景对社会结构的变化做深层次的研究,在近两年各地召开的文明化进程学术研讨会上,不少学者的发言和研讨便是从这一角度来提出和讨论问题的。

5、 聚落形态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90年代前半之前,国内学术界对文明起源的研究多是通过对墓葬所反映的等级制度和贫富分化来进行的,而对通过聚落形态来研究社会结构则相对显得较为薄弱。90年代后半以来,为研究社会结构的变化,揭示早期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单独或与与美、加、澳等国的学者合作,在安阳殷墟所在的洹河流域、夏代和商代早期都城所在的伊洛河流域开展了系统的聚落群调查,新发现了大量遗址,并对龙山时期、夏代和商代遗址的数量、规模的变化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并对其背景和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此同时,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也与美国学者合作,开展了区域调查,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聚落形态研究已经显示出其在研究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和广阔的前景。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聚落形态研究是探索古代社会组织与结构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迄今为止,聚落形态研究还尚未在全国普及,还远远满足不了中国文明和国家起源研究的需要,尚须下大气力,对一些关键地区进行系统的聚落考古调查,并将其与其他方面的资料进行综合研究。为了推动这一方法的应用,2003年秋季,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了区域考古调查交流会,由上述几个单位介绍了开展区域调查的情况和经验,全国大多数省市自治区的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大家一致认为,开展区域调查是通过聚落形态来研究古代社会结构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方法,应当在有条件的地区广泛开展起来。

6、各地区文明化进程的研究方兴未艾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过程。要研究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首先必须充分研究中国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国幅圆广阔,各地区的自然环境、生业系统、文化传统等差别较大。各地区迈向文明社会的进程存在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开展中国文明起源研究,首先应当研究各个地区文明进程,并探讨其各自的特点,进而分析其产生这些特点的背景与原因及其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再综合分析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过程和特点。基于这一认识,自2002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结合院重大课题——“中国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研究”,联合地方的文物考古研究机构,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先后于2002年7月、2003年4月和10月,在上海、武汉、济南召开了学术研讨会,开展对各个地区文明化进程的研究。2004年,还将召开长江上游和中原等地区文明化进程的研讨会。这一系列的会议已经并将继续有力地推动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促使该项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7、礼制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世界各地文明起源和发展的过程都有其特点。作为中国学者,揭示中国文明的特点,阐释产生的原因是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礼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也是其突出特点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与礼制的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应当将礼制的研究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重要切入点。正因如此,探源工程预研究专门设置了礼制研究的课题。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8、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广泛地应用

近十多年来,各种自然科学的技术手段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在考古学研究之中,研究手段日益丰富,使我们对于史前时期人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了解较之以前有了大大的飞跃。多学科结合在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过程研究中的作用也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识,多角度、多层次地研究文明起源已经被付诸实施。生态环境的变化、生产技术的发展、青铜器、玉器等贵重物品的产地、制作工艺和流通状况诸方面及其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在逐步展开。


四、 城市考古


城市尤其是都城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中心,蕴藏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对城市尤其是古代都城的发掘与研究,一直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领域之一。

近年,城市考古尤其是都城考古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 陶寺城址的发现与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近两年,作为“探源工程预研究”“聚落形态反映的社会结构”课题的重点专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在陶寺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钻探和发掘工作。在此前已发现的部分城墙的基础上,全面掌握了陶寺城址的方位和修建年代,特别是对城内的布局有了相当的了解。此城在陶寺文化早期即已兴建,规模为56万平方米。陶寺文化中期,扩建为280万平方米。城内分为仓储区、墓葬区、居住区等。该城址是迄今发现夏代之前规模最大的城址。包括中期高级贵族墓葬、晚期数十个身首异处和惨遭迫害的人骨的发现,表明当时的社会业已出现了明显的阶级分化,已经进入了早期国家和文明社会。

2 、新砦遗址的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

新砦遗址发现较早。前几年的工作主要是为了解决新砦期遗存与河南龙山文化及二里头文化的关系。自探源工程预研究将其设为专题以来,专题的承担者将主要精力放在解决该遗址的布局上。经过艰苦努力,确认该遗址面积为70万平方米。2002年在该遗址的中心部发现了面积不小于1000平方米、约相当于夏代早期的大型建筑基址。2003年,又发现了龙山时期和新砦期的城壕和城墙的墙基。在该遗址周围,发现数个同时期的小型遗址,表明当时这一带存在着以新砦遗址为中心的聚落群。新砦遗址可能是当时的一个政治中心。

3 、夏代都城——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又有新突破

二里头遗址发现于1959年。学术界绝大多数学者认为该遗址为夏代的都城遗址。近两年,该遗址布局方面有重要突破。在遗址的中心区发现了数座宫殿基址,分别建于二里头文化二期、三期和四期,并在宫殿的院落内发现了贵族墓葬。发掘结果表明,在二里头文化二期已经出现了前后三进院落的宫殿,其周围有宽阔的道路。2003年,又在宫殿区周围发现了建于二里头文化三期的宫城墙基和墙外侧的道路。这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宫城和三进院落的宫殿,从而将我国古代宫城出现的时间由商代早期提早到夏代晚期。

4 、殷墟考古再传捷报

今年是殷墟发掘75周年。殷墟是否有城?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1999年,在殷墟的洹河以北地区,发现了面积达400多万平方米的大型城址。近两年,又在城内发现了二十余座夯土基址,并对其中面积最大的一处进行了大面积发掘,揭露了该宫殿基址的绝大部分,初步搞清了其结构和布局。该城址和宫殿基址的年代为商代中期,早于商王武丁时期。关于其究竟是盘庚所迁之殷,还是更早的商王河檀甲所居之相,尚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5、洛阳汉魏故城发掘新成果——宫城正门阊阖门址结构独特

阊阖门是洛阳汉魏故城宫城的正门。于去年被发掘,简报于今年发表。该城门形制独特。一是城门不是位于城墙之上,而是向内凹入;二是门上部为殿堂式,十分宏伟壮观;三是城门前两侧各有一阙,阙不是建于城墙外,而是建在城墙上。与文献记载的“墙夹巨阙”相吻合;四是城门建于曹魏时期,为探索东汉上阳宫的位置提供了线索。

6、唐长安城太液池的发掘又有新发现

2003年,中日合作对唐长安城大明宫内太液池的发掘取得了新的成果。在池北岸首次发现了连接池北岸和湖心岛的“干栏式建筑”的残留,可能是建在水上的回廊类的遗迹。发掘中还发现了太液池的进水口,从而解决了太液池进水系统的位置和结构。

此外,秦都咸阳阿房宫的勘探试掘、汉长安城长乐宫遗址的试掘、广州南越王宫署的发掘、吉林集安高句丽都城国内城和丸都山城的发掘及一些古墓葬和古代手工业作坊址的发掘等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收获。限于篇幅,不再涉及。

总之,2003年是考古新发现层出不穷的一年,也是考古研究硕果累累的一年。我们期待着在新的一年,中国考古学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