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体察·赞颂·同情——《聊斋志异》反映的中国农民问题

时间:2009-8-8 16:49:23  来源:不详
p;  在《灾民谣》更具体地写了农民宁可卖儿鬻女,也不愿对薄公堂的状况:
     “吏到门,怒且呵.宁鬻子,免风波,
    纵不雨,死无他,勿诉公堂长官呵!”
    在灾害之年,蒲松龄同农民的感情更是息息相通,大旱季节他同农民一样心焦意乱,昼夜难眠;他同农民一样急切地盼风盼雨,一旦下雨了,他同农民一样欣喜若狂:
    “梦醒初闻零雨声,恍疑殊死得更生。
    床头爽气清余睡,坐听高檐滴到明。”
    “松风谡谡雨泷泷,肌骨乍清署气降。
    枕上蕉声听不厌,更移短榻近南窗.”
    (《六月初八夜雨》)
    蒲松龄对因饥荒而流离失所的农民,更是充满同情。
    “男子携筐妻负雏,女儿卖别哭呜呜.
    郑公迁后流民死,更有何人为画图!”
    (《流民》)
    “何处能求辟谷方?沿门乞食尽逃亡。
    可怜翁媪无生计,又卖小男易斗糠 。”
    (《饿人》)
    综上可见,蒲松龄不止接近农民,而且了解农民,同情农民,在许多方面同农民的感情是声气相通的,对农民日常生活的人情事理感受也比较深。所以,使他描写农民形象的作品在某些方面接触了农村社会的本质,也接触到了中国农民间题和某些本质,从这点来说,在中国古代作家中,只有接近农民,对农民满腔热情的作家,才能做到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