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体察·赞颂·同情——《聊斋志异》反映的中国农民问题

时间:2009-8-8 16:49:23  来源:不详
一、反映农民生活作品的纵向审视

    在中国文学史的长河中描写田园风光,反映农村生活的诗人、作家是不乏其人的,但能象蒲松龄那样广泛、深刻、全面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农民喜怒哀乐的作家却是极为罕见的.田园诗人无疑是以田园风光,农村生活为创作题材的,但是大多数都是站在农村生活之外,以旁观欣赏的角度来描写农村生活,很少有人象蒲松龄那样站在农村生活之中,以自己切身感受来反映农村社会问题.陶渊明是摈弃官场,亲涉农事的田园诗人,他描绘了幽美恬静的田园风光景色,抒写了田园劳动生活,也描写了农村生活的凋弊和自己困窘的处境,衷达了自己怡然自乐的感受和自己内心深处的苦闷和悲哀。但是,他所描写的田园幽美恬静的风光,农民平和古朴的生活是作为污浊的世俗、黑暗的官场的对立面来描写的,田园越美好,农民越纯朴,就显得世俗官场越丑恶,所以,不能把陶渊明诗中的田园生活看成是当时农村的真实情况,其中更多是他对人类美好生活的憧憬。盛唐出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也是如此。孟浩然的田园诗主要描写农村风光的宁静明秀,农家生活的简朴,农民的热情,但写的只是农村生活的表面现象,并没有深入到农村生活中去.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创造出幽清静秀、空明闲适的境界,在表达诗人主观情思的同时蕴含着无欲、无执的惮意,反而不如陶渊明对农村生活表现的深人了。到了南宋的范成大才扩大了陶渊明以来田园诗所表现的内容,“使脱离现实的田园诗有了泥土和血汗的气息。”)钱钟书《宋诗选注》)范成大不仅描写了农村的自然风光,农民的劳动生活,更深刻的是他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剥削和掠夺,但又不及蒲松龄对农民的那一腔热情。此外,杜甫、聂夷中、杜荀鹤、陆游、辛弃疾、郑燮等人都有表现农村生活的作品,但只反映农民生活的一个侧面,不及蒲松龄表现得那么深刻,那样全面。
    至于中国古代小说,自魏晋南北朝以来,虽然浩如烟海,可是表现农民生活的小说却是凤毛麟角。晋代干宝《搜神记》中的《董永》是较早以农民生活为题材创作的志怪小说,董永“与父居,肆力田亩”,后父死,为尽忠尽孝,卖身为奴来葬父,天帝感其忠孝,令织女下凡,与其成婚,“助君偿债”。虽反映了农民的家境贫寒,农民的憨直,勤劳、诚实,但更多的是反映了作者的仙凡相通,人神感应,因果报应的宗教迷信思想。《隋书·经籍志》题为晋·陶潜所撰的《白水素女》是通过青年农民谢端的遭遇,写出了东晋社会的不合理。谢端“夜卧早起,躬耕力作,不舍昼夜”,但仍穷困不堪,娶不起妻子。一天,他拾一大螺,放于瓮中,原来大螺是天河中的白水素女,感于谢端的勤劳质朴,特来帮他“守舍炊烹”,“居富得妇”。这是一个优美动人的神话故事,表现了人们对美好情感和生活愿望的追求,通过美丽的幻想,肯定了忠厚老实的劳动者应该获得幸福美满的生活。《荆楚岁时记》中载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虽然在流传过程中情节各异,但其主题都是反映封建统治者对青年男女婚姻爱情的压抑。明代濛凌初的《何道士因术成奸,周经历因奸破贼》是写明代农民起义女领袖唐赛儿的。唐赛儿起义在明代“正史”中有记载:“十八年,蒲台妖妇唐赛儿反。命(柳)升与都指挥刘忠将京军往剿,困其寨。升自以为大将,意轻贼。贼乞降,信之。夜为所袭,忠中流矢死,赛儿遁击。及明始觉,追获其余党百余人……”(《明史·柳升列传》)在《明史》中都没有污蔑唐赛儿的记载,而其结局是安然“遁去”。而凌濛初却把唐赛儿写成“骚托托,做妖撒妖”的淫妇,她“飞沙走石,驱逐虎豹,变化人马”,攻城略地,杀人如麻,最后因奸,被她的情夫“朝着赛儿项上剁下一刀来,连肩斫做两段。”这显然是对农民起义历史的歪曲和诬蔑,更谈不到正确地反映和评价了。
    《水浒传》是第一次对封建社会农民起义作广泛深入地反映,第一次正面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但在梁山泊一百单八将中真正农民出身的好汉却只有三人,陶宗旺是“庄家田户出身”,李逵是佃农出身,后来做了小牢子,张青是菜农出身。而梁山泊以外的农民,即庄客(庄主的雇佣)、庄户(交纳田租的农户)则被写成昏昏噩疆,愚昧麻木,浅薄无知的平庸之辈。唯有钟离老人是一个例外,钟离老人是祝家庄的农民,梁山之外唯一的一个有“仁德之心”的“善心良民”。在危急时刻,他给来祝家庄侦察的石秀指明迷离复杂的盘陀路,使石秀脱险。其余的皆是鄙陋不堪的“村蠢乡夫”。李逵的胞兄李达,是地主的长工,当李逵回乡接老娘上山快活时,他不念骨肉之情,却跑去官府告发。《水浒传》中给农民起的名字也带有明显的侮辱性,什么长王三,矮李四、慢八百、笆上粪、屎里蛆、米中虫、饭内屁、鸟上剌等。至于对农民形象的描写则更加丑陋不堪,“村中壮汉,出来的勇似金刚;田野小儿,生下地便如鬼子。”“更有村姑农妇……仰着黑泥般脸,露着黄金般齿,呆呆地立着”,他们没有是非观念和人格个性,唯庄主之命是从,不分好人歹人,不管好事坏事,只要“主子”一声令下,便一拥而上。赵家庄的庄客不明真相,便同鲁智深厮打;毛太公的庄客随着主子便把跟自己同样处境的解珍、解宝绘绑了。完全是一群没有文化,没有修养,没有主见,没有思想,喝呼起哄,打架斗殴的“乌合之众”。这显然是作者怀有轻蔑农民的思规感情,在《水浒传》这样一部辉煌巨著中歪曲了农民形象。
    直到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出现,才塑造出色彩缤纷,千姿百态的农民形象,这些农民形象表现出来的智慧、才能、胆识和人物心灵深处的内在情操美,放射出从未有过的耀眼的光辉。


 二、对农民生活真实而广泛地表现

    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有近三十篇作品是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为主人公进行创作的,是中国古代作家写这一题材最多的作家,在这些作品里真实、广泛、深刻地反映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农村的社会生活,农民的人格力量,农民的辛酸和苦难。

      (一)农民的人格和才能
    自宋代以来,城镇逐渐繁荣,商业经济也起来越发达,逐渐形成了一个财力雄厚的商人阶层,市民也逐渐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社会力量,城镇与农村,市民与农民差别也越来越扩大了,不只是统治阶级,就是在一般市民中也形成了一种重城轻农,歧视农民的社会偏见。蒲松龄却独具慧眼,根据他对农村生活的切身了解,对农民品质的深切体察,由衷地赞颂农民的伟大人格、超人的智慧和才能,表现出他对农民的关心和赞颂,这就远远地超出了他以前或同时代作家的眼光。
    在《张氏妇》中蒲松龄热情歌颂了一位大智大勇的农村妇女。“甚于盗贼”的清兵,在征伐三藩的战争中,清兵所到之处“鸡犬庐舍一空”,妇女皆被奸污,时值淫雨,农田积水为湖,许多妇女匿于农田水域,清兵竟裸体骑马,入水搜淫,妇女很少有能逃脱的。张氏妇竟“公然在家”,用自己的聪明和才智,机警巧炒地保护了自己,惩治了凶暴淫邪的清兵。
    “有厨舍一所,夜与夫掘坎深数尺,积茅焉;覆以薄,加席其上,若可寝处。自炊灶下,有兵至,则出门应给之。二蒙古兵强与淫,妇曰:“此等事岂可对人行者!”其一微笑,啁嗻而出。妇与入室,指席使先登,薄折,兵陷。妇又另取席及薄覆其上,故立坎边,以诱来者。少间,其一复入。闻坎中号,不知何处,妇以手笑招之曰:“在此处。”兵踏席,又陷。妇乃益投以薪,掷火其中。大火炽,屋焚,妇乃呼救。火既熄,燔尸焦臭。人问之,妇曰:“两猪恐害于兵,故纳坎中耳。”
    张氏妇就这样不动声色,沉着从容地惩治了两个凶狠似狼,愚蠢如猪的清兵。对付这两个蒙古兵,她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使其分别陷于坑中,然后,果断地焚屋灭迹,是何等的胆大心细,不失为大将风范。但大兵所至,非一日可尽,张氏妇又无所畏惧去离村数里,无树林的大道旁,在烈日下做针线活,即使有清兵乘马“顷刻数至”,因“无一处可蔽身”,所以,张氏妇“数日无患”。一日,一无耻已极的蒙古兵,“就烈日中欲淫妇”,张氏妇不惧不慌,从容镇定,刹那间,就想出绝妙办法来对付这个禽兽:
    “妇含笑不甚拒。隐以针刺其马,马则喷嘶,兵遂絷马股际,然后拥妇。妇出巨锥猛刺马项,马负痛奔骇。碥絷股不得脱,曳驰数十里,同伍始代捉之。首躯不知处,碥上股,俨然在焉。”
    对付这个蒙古兵,她先“含笑不甚拒”,来麻弊对方,使其放松警惕,然后“以针刺马”,迫使兵将马拴在自已大腿上,此时,张氏妇突出奇策,巨锥刺马,结果使这个蒙古兵粉身碎骨,这一连串动作,应付得轻松自如。张氏妇为维护自已的人格,表现出了不凡的胆识,超人的才能,无怪乎蒲松龄热情地赞颂张氏妇:“巧计六出,不失身于悍兵,贤哉妇乎,慧而能贞!”
    《于江》则是一篇感天动,泣鬼神的农村少年英雄故事。小说塑造了一位坚定老练,勇敢机智,为父复仇,为民除害的于江的形象。于江年仅十六岁,其父宿田间,夜为狼所食。他为报父仇,持铁锤,夜眠父所。狼果来“摇尾扫其额,又渐俯舐其股”,他都镇定沉着,佯死不动,意在引诱狼,而不为狼的凶残所动,这样他伺机连毙两狼,可见他的勇敢机智,老成持重。但是,他中夜小睡,梦见父亲,得知食父者乃一白鼻巨狼,而非向毙两狼,他便决心除恶务尽,后接连三日,他日返夜往,终于等到了白鼻巨狼,所遇境况较前者更为凶险:
    “忽一狼其足,曳之而行。行数步,棘刺肉,石伤肤,江若死者,狼乃置之地上,意将腹,江骤起锤之,仆;又连锤之,毙。”
    在毙白鼻巨狼的行动,显得于江更有谋略,更坚定勇敢,更沉着老气,即使是强壮有力者,也很难做到这样,这是一位令人钦佩的、奇伟的、智勇双全的少年英雄形象,蒲松龄也为于江的至诚精神所感动,所以,他由衷地赞颂:“农家者流,乃有此英物耶?义烈发于血诚,非直勇敢,智亦异也。”《牧竖》也是写农村少年的智慧,两个放牛娃入山至狼穴,各捉一小狼登树、两树相去数十步,大狼至,一放牛娃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另一放牛娃在另一树上用同一办法使小狼鸣急,致使大狼辗转奔趋于两村之间。
    “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