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庄子》新论
庄子自由理性的特质及其…
百年《老子》散文艺术研…
百年《孟子》散文艺术研…
论庄子对人类自由本性的…
由《文心》、《孙子》看…
庄子文学理论举隅
上博藏竹书《从政》篇“…
从简帛《五行》与《礼记…
郭店《老子乙》的“清静…
最新热门    
 
《庄子》自然环境保护思想发微

时间:2009-8-8 16:49:30  来源:不详

【内容提要】庄子在道家“法自然”、“为无为”等思想指导下,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反对肆意掠夺毁灭自然,反对把万物区分为有用和无用,反对人类使用高效率的有害技术。尤为可贵的是,他能突破狭隘的功利主义局限,从美学价值出发,强调人类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意义。

【关 键 词】环境保/反现代化思/庄子

【 正 文】

    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 1000-5218(1999)-02-0102-0108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飞速增长,人口急剧增加,随之而来的却是自然环境的日趋恶化。当前,人类面临种种棘手的难题,诸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调……,总之,人类不得不从“征服自然”的陶醉中猛醒。当人们开始反省自身行为并回顾以往走过的路程时,却惊异地发现,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几乎和生产活动的出现一样古老。美国生态学家E·P·奥德姆在《生态学基础》引言中写道:“和各种科学一样,生态学在有历史记载以来,是一个逐渐的,虽然是间歇的过程。希波克拉特斯、亚里士多德和古希腊其他哲学家的著作,实际上都包含明确的生态学内容。但是,这些希腊人的著作中字义上并没有写上生态学”。同样,我国古代许多典籍中也不乏有关生态及环境问题的论述,有些甚至是同时期的欧洲无法相比的,《庄子》便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本文拟就以下四方面对其自然环境保护思想作一初步探讨。

 

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生态和谐思想

 

        尊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思想之一。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对自然界的变化很不理解,每逢遇到水旱灾害,便以为是人事活动得罪了上天,因而受到上天的警告。舜帝时,洪水泛滥,舜认为这是上天“洚水儆予”。(注:《尚书·大禹谟》)人违背自然规律行事,就会受到惩罚,故人类社会的一切事务,均应建立在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前提之下。对滋生养育万物的大自然,则充满着感激赞美之情:“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注:《易·上经·乾》),“至哉坤元,万物资生”(注:《易·上经·坤》)。庄子继承并发挥了这一传统思想,他认为,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注:《庄子集解·天道》,中华书局,1954年第1版。以下文中凡出自该书者只注篇名。)而人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大自然本是一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因此,人的一切行为都应与天地自然保持和谐统一。他把人与自然的和谐视为“大本大宗”:“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天道》)“大本大宗”即最根本最主要的事情,也就是说人类要了解自然规律,掌握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这样才能做到“天和”,而“天和”是“人和”的前提。为此,庄子进一步发挥了道家“无为”的理论。

        “无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也是道家尊重自然的表现,在这一点上,庄子和老子一脉相承。“从容无为,则万物炊累焉”,“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用天下而不足”。(《天道》)“无为”就是要顺应万物生长的规律,因势利导:“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秋水》)“无为”才能使万物滋生,繁衍昌盛,源源不断,用之不尽。庄子以长梧封人种地的经验为例告诫人们,人类以怎样的方式对待自然,自然就以怎样的方式回报人类:“昔予为禾,耕而鲁莽之,则其实亦鲁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则其实亦灭裂而报予。予来年变齐,深其耕而熟耨之,其禾繁以滋,予终年厌飧”。(《则阳》)庄子反对人们以“鲁莽灭裂”的残暴手段肆意破坏自然,主张在顺应和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利用自然条件生产财富。庄子把既懂得社会发展规律又了解自然规律的人称为“真人”、“至人”:“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大宗师》)“真人”处处与自然环境协调,叫做“与天为徒”;无视自然规律,随心所欲,一意孤行,叫做“与人为徒”,这种人是注定要失败的,最终逃不脱大自然的惩罚。因为“天与人不相胜也”《大宗师》,人终究战胜不了天,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是人的意志改变不了的。因此,即使是人间的最高统治者——帝王,管理国家、颁布政令也必须以自然规律为准:“莫神于天,莫富于地,莫大于帝王。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此乘天地,驰万物,而用人群之道也”。(《知北游》)

        对人类社会中形形色色的违背自然规律的粗暴作法,庄子表示极大的愤慨。《秋水》篇载:“何谓天?何谓人?……牛马四足,是谓天。落(同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天地万物并非专为人类而设,但人类出于自身需要“落马首,穿牛鼻”,这是违背牛马本性的。在《马蹄》篇中,他以马喻大自然,以伯乐喻人为:“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之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筴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注:这使我们联想到1930年胡适为中国科学社所拟社歌歌词:“我们不崇拜自然,他是个刁钻古怪。我们要捶他、煮他,要使他听我们指派。”见《尝试后集》第28页,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6年。)(《马蹄》)“烧之,剔之,刻之,雒之”,“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都是人类种种干涉手段形象化的具体表现。随着人类干涉自然、破坏自然活动的升级,马死的数目也逐渐增多,“马之死”则象征由于人为破坏导致自然环境恶化以至毁灭的悲惨结局。在另一则关于浑沌的寓言中,庄子又用悲剧式的浑沌之死,警告人类切勿轻举妄动。否则,总有一天,要为自己的轻率之举付出沉重的代价,那就是人类将永远失去自己赖以生存的立足之地——地球。如果把庄子以上思想与早期基督教教义相比,其地位当更加令人瞩目。基督教自产生之日起,便宣扬人是自然界万物的管理者。按照《旧约·创世纪》的说法,是神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并命令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人是自然界的统治者,是在替上帝行使职权,而上帝创造万物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享用:“神说,看哪!我将遍地上一切结种子的菜蔬,和一切树上所结有核的果子,全赐给你们作食物。”直到当今人类面临种种严峻的环境问题时,西方一些思想家才开始意识到这一教义的危害,并为此反省:“基督教对待自然的传统态度是造成生态破坏的重要因素之一”。(注:《熵——一种新的世界观》,(美)杰里米·里夫金、特德·霍华德合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基督教负有重大的罪行,……除非我们摒弃基督教认为自然只是为人服务而存在的信条,否则就将继续陷入一个越来越糟糕的生态危机中”。(注:转引自《封闭圈》,(美)巴里·康芒纳著,1990年版,甘肃科技出版社。)庄子则早在公元前300年前后就明确表达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

 

二、“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的生态伦理思想

 

        庄子认为,人类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将自然界万物区分为高低贵贱、有用无用是一种片面的、简单化的、错误的态度。若从“道”即自然界本身来看,决无高低贵贱之分:“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山木》)大至展翅万里的鲲鹏,小到蝼蛄、朝菌,形体虽各有大小,生命虽各有长短,却都有其存在的价值:“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齐物论》)。所谓“有用”与“无用”,完全是人为的主观划分,自然界绝不存在无用之物。以树木为例:“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间世》)庄子在此指出,人类在评价自然界万物存在的价值时,犯了狭隘的功利主义错误,即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忽略了万物自身存在的价值以及事物内在的联系。正如艾恺在批评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中普遍扩张的功利主义时所说:“尤有进者,一物之所以有用,必和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