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钱绪山语录辑逸与校注(…
最新热门    
 
钱绪山语录辑逸与校注(上)

时间:2009-8-8 16:50:11  来源:不详
3、《理学宗传》无。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28条。

10、

问:“人生而静,初念最善,动而后有不善,(非其体矣)。良知随觉随消,固是格致之功,而保任此念无有动处,日着日察,亦格致也。(此意)如何?”曰:“此是有意求静,执知见为保任,非格致实功也。致知之功,只从见在心体上取证。心体自能无欲,不必言静,自无不静;不必言初念,自无初无终;不必言着察,自诚之不可掩。”

注:1、《王门宗旨》第10条。

2、《圣学宗传》第10条。

3、《理学宗传》第5条。文同《圣学宗传》。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括号内为《王门宗旨》有而《圣学宗传》无。

7、《钱绪山遗文抄》第29条。文同《王门宗旨》。

11、

后世儒者,只为读书能益知见,一生遂以此心寄顿在册子里。圣人千言万语,只要人自得本性,非以益人知见也。纵使字字体悟,有得于心,主于见者,见即为障。纵不住见,以见入者,即以见□,其于本体,犹隔一层。真性上岂容加一□□容毫发比拟,才着比拟,犹画工传神,形色种种,非不具在,终是影子,欠缺本来生气。

注:1、《王门宗旨》第11条。

2、《圣学宗传》无。

3、《理学宗传》无。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30条。

12、

诸生读《传习录》。先生曰:“读《传习录》有纲。须知(至善者,吾心之本体也,即所谓良知也。天下国家身心意知物,只一物也。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者,只一功也。)此师门之所雅言,圣学之规范也。悟此可与入德也矣。”

注:1、《王门宗旨》第12条。

2、《圣学宗传》第25条仅录括号内文字。

3、《理学宗传》无。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31条。

13、

问:“何谓正念?”曰:“无念。”曰:“何谓无念?”曰:“正念之念,本□(体)常寂,才涉私邪,憧憧纷扰矣。”曰:“正念不发不当时,如何?”曰:“念不当时,皆起于意必之私,即是私意。”

注:1、《王门宗旨》第13条。

2、《圣学宗传》无。

3、《理学宗传》无。

4、其中“正念之念,本体常寂,才涉私邪,憧憧纷扰矣”一句,亦见于《明儒学案》第14条,参见后文第48条。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32条。

14、

(张元)问:“功夫在良知上用,如主人翁端拱中堂,白务就理,有贼入即觉,(勿容窝纵),是否?”先生曰:“贼亦只是主翁自做。”

注:1、《王门宗旨》第14条。

2、《圣学宗传》第11条。

3、《理学宗传》无。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33条。文同《王门宗旨》。

7、括号内为《王门宗旨》有而《圣学宗传》无。

15、

(元)问至诚无息。先生曰:“《中庸》言至诚与天地相赔,汝能合下承当否?”对曰:“不能。”曰:“何谓不能?”曰:“吾身渺然与天地参,每思至此,心便惘然,故不敢承当。”先生又顾座中诸友曰:“诸君俱能承当否?”众起对曰:“不能。”先生叹曰:“天地之道,为物不贰。人心至诚,又与天地奚二?”(元)曰:“人能终天地之功,理诚有之,但恐须圣人在天子位。”先生曰:“学者小视其心,自丧其真耳。今且试与诸君言之尔。目尽万物之色,目之明与天地有穷尽否?耳尽万物之声,耳之聪与天地有穷尽否?心思尽天地古今之变,尔之智能与天地古今有穷尽否?人特自间于形体,与天地不相似耳。”(曰:“尧舜三王孔子,皆至诚之圣。尧舜之光,格于上下;三王文命,讫于四海,格天配地,诚有实事。孔子荧荧卒老,无捄于世,虽孔子亦有所不能矣。今一书生,遽言配天配地,恐为徒思,如何?”先生曰:“尧舜三王之政,于今安在?孔子之教,数千年来宛如一日,孔子亦一书生耳。”)元曰:“闻先生之教至此,所患不诚耳(此句在《圣学宗传》为“曰:闻教至此,所患不诚耳”)。至诚功业配天地,此亦理之常耳。”先生曰:“以功业论配天地,是尚以成功而言,未究天人之原也。”曰:“何谓天人之原?”先生曰:“古人说配命合德合明,以此合彼,尚犹二之。其实人与天地一也。吾心灵明为天地主宰,天地无吾心,则地不见其博厚矣,天不见其高明矣,古今不见其悠久矣,而天地亦几乎息矣。诸君自尽求诚之功,又何疑于配天配地乎?”

注:1、《王门宗旨》第15条。

2、《圣学宗传》第5条。

3、《理学宗传》无。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34条。文同《王门宗旨》。

7、括号内为《王门宗旨》有而《圣学宗传》无。

16、

椿问:“日来功夫,觉只见病痛,不见本体,如何?”曰:“本体有何可见?觉处即是本体。”

注:1、《王门宗旨》第16条。

2、《圣学宗传》无。

3、《理学宗传》无。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35条。

17、

(拱极)问:“良知不假于见闻,故致知之功从不睹不闻而入。但才说不睹不闻,即着不睹不闻之见矣。今不着此见,只念念在良知上精察,使是是非非,无容毫发欺蔽,是否?”先生默而不应。明日又问:“致知之功,须究透全体,不专在一念一事之间,但除却一念一事,又更无全体可透,如何?”先生默而不应。明日又问:“默体良知广大高明,原无妄念可去,才有妄念可去,已是失却广大高明之体矣。今只提醒本体,群妄自消,如何?”先生又默而不应。拱极(《圣学宗传》作“问者”)固请。先生曰:“功夫略见端倪,正好用力,必求此心真信真悟,才着分解,即已浅矣。”

注:1、《王门宗旨》第17条。

2、《圣学宗传》第12条。

3、《理学宗传》无。

4、《明儒学案》中第17、18、19三条文字,即此条中拱极所问,分别为:(一)、“良知不假于见闻,故致知之功从不睹不闻而入。但才说不睹不闻,即着不睹不闻之见矣。今只念念在良知上精察,使是是非非,无容毫发欺蔽。”(二)、“致知之功,在究透全体,不专在一念一事之间,但除却一念一事,又更无全体可透耳。”(三)、“良知广大高明,原无妄念可去,才有妄念可去,已是失却广大高明之体矣。今只提醒本体,群妄自消。”《明儒学案》作绪山语。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36条。文同《圣学宗传》。

18、

先生讲《易》,至悔吝者,忧虞之象也。乃慨然示众曰:“学者功夫,不得伶俐直截,只为一虞字作祟耳。”(曙)问曰:“良知是非从违,何尝不明?但不能一时决断,姑自虞度,此或无害于理否?”曰:“只此一舆,便是致吝之端。良知明时,本是吉之先见,一虞便自吉而向凶矣,诚可惧哉!”

注:1、《王门宗旨》第18条。

2、《圣学宗传》第22条。

3、《理学宗传》第9条,文同《圣学宗传》。

4、《明儒学案》第22条作:“学者工夫,不得伶俐直截,只为一虞字作祟耳。良知是非从违,何尝不明,但不能一时决断,如自虞度曰:‘此或无害于理否?或可苟同于俗否?或可欺人于不知否?或可因循一时以图迁该否?’只此一舆,便是致吝之端。”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无。

7、括号内为《王门宗旨》有而《圣学宗传》无。

8、《圣学宗传》、《理学宗传》中作“乃慨然叹曰”,《王门宗旨》则作“慨然叹曰”。

9、徐开任《明名臣言行录》卷55收此条,文同《圣学宗传》。

19、

吾人与万物混处于天地之中,其能以宰乎天地万物者,非吾心乎?何也?天地万物有声矣,而为之辨其声者谁欤?天地万物有色矣,而为只辨其色者谁欤?天地万物有味也,而为之辨其味者谁欤?天地万物有变化也,而神明其变化者谁欤?是天地万物之声非声也,由吾心听斯有声也;天地万物之色非色也,由吾心视斯有色也;天地万物之味非有味也,由吾心尝斯有味也;天地万物之变化非变化也,由吾心神明之斯有变化也。然则天地也、万物也,非吾心则弗灵矣。吾心之灵毁,则声色味变化不得而见矣。声色味变化不可见,则天地万物亦几乎息矣。故曰人者天地之心、万物之灵也,所以主宰乎天地万物也。

注:1、《王门宗旨》第19条。

2、《圣学宗传》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