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钱绪山语录辑逸与校注(…
最新热门    
 
钱绪山语录辑逸与校注(上)

时间:2009-8-8 16:50:11  来源:不详
第2条。

3、《理学宗传》无。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无。

20、

吾心为天地万物之灵者,非吾独能灵之也。吾一人之视,其色若是矣,凡天下之有目者,同是明也。一人之听,其声若是矣,凡天下之有耳者,同是聪也。一人之尝,其味若是矣,凡天下有口者,同是嗜也。一人之思虑,其变化若是矣,凡天下之有心知者,同是神明也。匪(非)徒天下为然也,凡前乎千百世已上,其耳目同,其口同,其心知同,无弗同也。后乎千百世已下,其耳目同,其口同,其心知同,亦无弗同也。然则明非吾之目也,天视之也;聪非吾之耳也,天听之也;嗜非吾之口也,天尝之也;变化非吾之心知也,天神明之也。故目以天视,则尽乎明矣;耳以天听,则竭乎聪矣;口以天尝,则不爽乎嗜矣;思虑以天动,则通乎神明矣。天作之,天成之,不参以人,是之谓天能,是之谓天地万物之灵。

注:1、《王门宗旨》第20条。

2、《圣学宗传》第2条。

3、《理学宗传》无。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无。

7、括号内为《圣学宗传》中不同于《王门宗旨》字。

21、

吾心为天地万物之灵,惟圣人为能全之。生人之全之也,全夫人之所同也。生人之视色与吾目同矣,而目不能引于色者,率天视也。圣人之听声与吾耳同矣,而耳能不蔽于声者,率天听也。生人之嗜味与吾口同矣,而口能不爽于味者,率天肠也。生人之思虑与吾心知同矣,而心不乱于思虑者,通神明也。吾而目不引于色以全吾明焉,与生人同其视也;吾耳不蔽于声以全吾聪焉,与生人同其听也;吾口不爽于味以全吾嗜焉,与圣人同其尝也;吾心知不乱于思虑以全吾神明焉,与生人同其变化也。故曰圣人可学而至,谓吾心之灵与生人同也。然则非学生人也,能自率吾天也。

注:1、《王门宗旨》第21条。

2、《圣学宗传》第2条。

3、《理学宗传》无。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无。

22、

吾心之灵与圣人同,圣人能全之,学者求全焉。然则何以为功耶?有要焉。不可以支求也。吾目蔽于色矣,而后求去焉,非所以全明也;吾耳蔽于声矣,而后求克焉,非所以全聪也;吾口爽于味矣,而后求复焉,非所以全嗜也;吾心知乱于思虑矣,而后求止焉,非所以全神明也。灵也者,心之本体也,性之德也,百体之会也。彻动静,通物我,亘古今,无时乎弗灵,无时乎或问者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皆自率是灵以通百体,勿使间于欲焉已矣。其功虽不同,其灵未尝不一也。吾率吾灵而发之于目焉,自辨乎色而不引乎色,所以全明也;发之于耳焉,自辨乎声而不蔽乎声,所以全聪也;发之于口焉,自辨乎味而不爽乎味,所以全嗜也;发之于思虑焉,万物万应,不动声臭而其灵常寂,大者立而百体通,所以全神明也。是之谓天成,是之谓致知之学。

注:1、《王门宗旨》第22条。

2、《圣学宗传》第2条。

3、《理学宗传》无。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无。

23、

问:“心体多往来起伏,何如?”先生曰:“只是未信良知。良知时止时行,此体常寂,有何往来起伏?”

注:1、《王门宗旨》第23条。

2、《圣学宗传》第13条。

3、《理学宗传》无。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37条。

24、

(丁行)问:“每念觉处,常疑未是真体,才见得,又恐不能保守。”曰:“你见明目者视色,还自疑非真否?又怕此明不能保守否?”

注:1、《王门宗旨》第24条。

2、《圣学宗传》第14条。

3、《理学宗传》无。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38条。文同《王门宗旨》。

7、括号内为《王门宗旨》有而《圣学宗传》无。

25、

问:“操则存。心有出入,如何操得?”曰:“只这一操字,几千百年说不明矣。识得出入无时是心,操之之功,始有下落。操如操舟之操。操舟之妙在舵。舵不是死操得。操军必要坐作进退如法,操国柄必要运转得天下,今要操心,却只把持一个死寂,如何谓之操?”

注:1、《王门宗旨》第25条。

2、《圣学宗传》第15条。

3、《理学宗传》第6条。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第5条。意思与此条相同,然文字繁复,或误将龙溪语作绪山语。

6、《钱绪山遗文抄》第39条。

7、徐开任《明名臣言行录》卷55收此条。

8、《王门宗旨》中原作“识得出入无时是心操,操之之功,始有下落”,《圣学宗传》与《明名臣言行录》均作“识得出入无时是心,操之之功,始有下落”可证《王门宗旨》中“识得出入无时是心操”句末之“操”字为衍字。

26、

问:“心常觉凝滞,未能神触神应,何如?”曰:“学者不为胜心习气障蔽,则为知见缠缚,如何得神?今日工夫只将胜心习气知见等项一齐除却,便得良知精明,神触神应。百姓与生人同,何待求能?”

注:1、《王门宗旨》第26条。

2、《圣学宗传》无。

3、《理学宗传》无。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40条。

27、

问:“学问须要超脱。”曰:“汝之所谓超脱,只是心不挂事,却遇事便不耐心。我说超脱异于是。目不累色,便是目之超脱;耳不累声,便是耳之超脱;心不累事(《圣学宗传》作“私”),便是心之超脱,非是离却事物,(守个空寂)以为超脱也。”

注:1、《王门宗旨》第27条。

2、《圣学宗传》第16条。

3、《理学宗传》第7条。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41条。文同《王门宗旨》。

7、括号内为《王门宗旨》有而《圣学宗传》、《理学宗传》无。

28、

问:“学问在人情物理上做,能于人情无拂,便是功夫否?”曰:“只求不拂良知,于人情自然通得。若只求不拂人情,便是狥人忘己。”

注:1、《王门宗旨》第28条。

2、《圣学宗传》第17条。

3、《理学宗传》无。

4、《明儒学案》第10条仅录后半句,作“只求不拂良知,于人情自然通得。若只求不拂人情,便是狥人忘己。”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42条。

注释:

[1]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19〈江右王门学案四·主事何善山先生廷仁〉(北京:中华书局,1985),页453。“钱王”即指绪山与龙溪,“何黄”是指何廷仁(字性之,号善山,1486-1551)、黄弘纲(字正之,号洛村,1492-1561)。

[2] 关于绪山整理阳明文献的贡献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参见钟彩钧:〈钱绪山及其整理阳明文献的贡献〉,《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八卷第三期,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8年9月,页69-89。钱明在其所撰〈阳明全书成书经过考〉一文中则强调了绪山整理阳明文献时未能尽“善”尽“全”,见《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页1632-1648。

[3] 参见沈懋学:《郊居遗稿》卷八〈答徐鲁源〉。

[4] 参见刘宗周:〈钱绪山先生要语序〉,《刘宗周全集》第三册下(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6),页697-699。按:王金如所编《钱绪山要语》或许即《余姚志》卷35〈经籍〉所载之《钱绪山要语》一编。

[5] 参见宇野哲人、安冈正笃监修,荒木见悟、冈田武彦、山下龙二、山井涌编:《阳明学大系》(东京:明德出版社,1973)第五卷《阳明门下》(上),页423-430。

[6] 对于《明儒学案》不足以作为研究明代儒学最终的文献依据,钱穆先生亦曾指出:“余少年读黄梨洲《明儒学案》,爱其网罗详备,条理明晰,认为有明一代之学术史,无过此矣。中年以后,颇亦涉猎各家原集,乃时憾黄氏取舍之未当,并于每一家之学术渊源,及其独特精神所在,指点未臻确切。乃复时参以门户之见、意气之争。”“故其(梨洲)晚年所为学案,亦仅可为治明代儒学者之一必要参考书而止。”见〈读刘蕺山集〉,《钱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