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钱绪山语录辑逸与校注(…
最新热门    
 
钱绪山语录辑逸与校注(上)

时间:2009-8-8 16:50:11  来源:不详
先生并未说明原因。事实上,在这7条语录之中,第19、20、21、22条语录内容完全等同于绪山的〈天成篇〉,[15]换言之,第19、20、21、22条语录是将〈天成篇〉分解而成的。由于在《钱绪山遗文抄》中,〈天成篇〉已经被单独放在了〈语录〉之前〈序说〉的部分,因而绪山语录中不再收入,或许是避免重复的缘故。而第35条语录,在内容上与绪山的〈复杨斛山书〉中部分内容颇有重复,两相对较,可知当为从〈复杨斛山书〉中节录。吉田公平先生未将其收入语录部分,或许因为此条内容本非语录,加之《钱绪山遗文抄》的“书简”部分已收〈复杨斛山书〉。这样看来,在本文多出的7条语录中,其实第19、20、21、22、35条语录的内容被以另外的形式收入了《钱绪山遗文抄》,被吉田公平先生忽略的语录为第18、34条。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文较之吉田公平先生《钱绪山遗文抄》“语录”部分多出的这7条之中,只有第18条为《明儒学案》收录,其余6条均不为《明儒学案》所取。由此可见,黄宗羲当时在编《绪山学案》时便有意不取这6条语录。如前所述,这当然不是因为黄宗羲认为这6条语录不可靠,那样的话,黄宗羲一定会指出来,而是因为学案体本身就是选集的形式,编辑者可以有所取舍。至于取舍之间,当然反映了编辑者自己的学术立场和标准。

总之,只有尽可能全面地占有材料,将《王门宗旨》、《圣学宗传》、《明儒学案》以及《证心录》、《理学宗传》等文献中有关绪山的思想材料整合起来,才能为深化现有的研究创造条件。而通过绪山语录的辑逸和校注,笔者力求在现有的条件下为绪山文献的整理和重建工作有所贡献,为推进绪山思想的研究奠定一个初步的基础。当然,绪山尚有书信、序文及杂记若干,笔者亦一并辑出并加校注,然限于篇幅,此处不及。

钱绪山语录

1、

今之讲学,与学校之士言,曰:吾有举业,未瑕及也;与缙绅之士言,曰:吾有簿书,未瑕及也;与乡居之士言,曰吾有家务,未瑕及也。然则何时而后可以讲学耶?必去举业、去簿书、去家务而后可以讲学,须是出家为释子道流。然释子道流亦未尝无事天下,安得无事(天下)之人而与之论学乎?必无事之人而后可与论学,然则所学者竟何事耶?(舜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善之地。耕稼陶渔不妨其作圣。然则人称无暇者,非学妨人,人自弃于学耳。)

注:1、《王门宗旨》第1条。

2、《圣学宗传》第26条。

3、《理学宗传》第11条。文同《圣学宗传》。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20条。

7、括号内文字《圣学宗传》、《理学宗传》无。

2、

诸君坐中有为师长用功久者,有为子弟相携而至者,亦有闻风而至者,且各将此念究竟,原从何处发来。若真从要明心性,复还真元,以植立天地,只此一念,便与尧舜三王孔颜相接。从此无间,就时时在尧舜三王孔颜路上,便是参天两地、瞬息千古矣。若尚有别念憧憧在内,便是立志未一,纵在此讲说,不过长得知见,于心性何益?此道昭察,人人具足。百姓日用,即是此道,只是不知。仁智所见,即是此道,又住于见了。此君子之道所以鲜也。

注:1、《王门宗旨》第2条。

2、《圣学宗传》无。

3、《理学宗传》无。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21条。

3、

吾人要入圣贤堂室,须认取圣人真面目。佛家设法,常教屏息诸缘。吾谓汝说,学者志道,果肯屏息诸缘,此心全体已是炯然。吾人自性自明,本来具足,只因诸缘积习,流注覆盖,本来面目不得发见流行。当下屏息诸缘,此便是回天续命的手段,更有何法可得?

注:1、《王门宗旨》第3条。

2、《圣学宗传》无。

3、《理学宗传》无。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22条。

4、

学问须从头脑上究极,如举网得纲,挈之自易。良知者,事物之纲也。(良知得而天下之理得矣。)良知是天命之性,性体流行,通彻无间,机不容已。窍于目为明,窍于耳为聪,窍于口为义,窍于四肢为礼,窍于心思为变化。迩之事父,原之事君,不学不虑而天则自显,彻内彻外而内外无间。本来至善,故无善可有;本来无恶,故无恶可除。此造化之真机,圣德之正位也。于此一得,达之家国天下而无不同,质之前圣后圣而无不合。范围天地,终始万物。一致知而天下之能事毕矣。

注:1、《王门宗旨》第4条。

2、《圣学宗传》第4条。

3、《理学宗传》第2条,文同《圣学宗传》,惟中缺“于此一得”句。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23条。

7、括号内为《王门宗旨》有而《圣学宗传》无。

8、徐开任《明名臣言行录》卷55收此条,文同《圣学宗传》。《明名臣言行录》卷55共收绪山语五条,皆同《圣学宗传》(见后文),可知5条语录摘自《圣学宗传》。

5、

问知止。曰:“此知不由言诠可入,不由思索可得。须是诸君自心自证,知得止时,此心已是止了。此心从无始中来,原是止的,虽千思百虑,只是天机自然。万感万应,原来本体常寂。只为吾人自有知识以来,自作知见,自作憧扰,(失却至善本体,)始不得止。今既信得本来自性原是如此(此句《圣学宗传》作“今既信良知,须将此等习心一齐放下,不容丝发牵挂,始信得本来自性原是如此”),定静安虑一齐具足矣。”

注:1、《王门宗旨》第5条。

2、《圣学宗传》第6条。

3、《理学宗传》第3条,文同《圣学宗传》,惟“此心从无始中来”作“此无始中来”,当为脱漏。

4、《明儒学案》第6条作“此心从无始中来,原是止的,虽千思百虑,只是天机自然。万感万应,原来本体常寂。只为吾人自有知识,便功利嗜好,技能闻见,一切意必固我,自作知见,自作憧扰,失却至善本体,始不得止。须将此等习心一切放下,始信得本来自性原是如此。”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24条。

7、括号内为《王门宗旨》有而《圣学宗传》无。

8、徐开任《明名臣言行录》卷55收此条,文同《圣学宗传》。

6、

问知所先后。曰:“吾人只是信此先后不及,所以离道日远。今人在天地万物之中,自统体而言,谓之天下国家;自耳目口鼻四肢而言,谓之身;自身之主宰而言,谓之心。由天下国家约入身来,身岂不是天下国家的本?由耳目口鼻四肢约入心来,心岂不是身的本?如树之根,要枝干条叶畅茂条达,须从一根上培壅。一心之微,天则自然。帝之所以为帝,王之所以为王,儒之所以为儒,聪明圣智,皆由此出。当下信得及,只在此下手,天下国家,更无有欠缺处。若信不及,且枝枝叶叶,在闻见上求,在穷索上得,闻见益多,穷索益密,于本原之地益远。只信此一根不过,失却先后次第,去道之所以远也。”

注:1、《王门宗旨》第6条。

2、《圣学宗传》无。

3、《理学宗传》无。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25条。

7、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言循循者,循其见之所及,未尝过为一言以起人之眩惑也。言善诱者,知夫子之言皆非真也,诱我入也。非特夫子之言非真也,虽六经千圣之言,皆非真也。何也?得者真而言非真也。筌蹄可以得鱼兔,鱼兔真而筌蹄非真也。然得因失而后名,原其自性本然,则得亦无得,是得亦非真,而无所得之为真也。

注:1、《王门宗旨》第7条。

2、《圣学宗传》第23条。

3、《理学宗传》无。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26条。

8、

问:“家有父兄宗党,见义当为而众情未协。若同众,则狥俗,违众,则伤情,如何?”曰:“此只在良知上求,良知自能委曲。可同则同之,不可同则违之,此亦不在事上。(良知自能尽人之性。)”

注:1、《王门宗旨》第8条。

2、《圣学宗传》第21条。

3、《理学宗传》第8条。文同《圣学宗传》。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27条。文同《圣学宗传》。

7、括号内句为《王门宗旨》所无而《圣学宗传》所有。

9、

良知至微而显,故知微可与入德矣。微之显,诚之不可掩也。尧舜禹授受,只是指点得一微字。《中庸》不睹不闻以至无声无臭,中间只是发明得一微字。

注:1、《王门宗旨》第9条。

2、《圣学宗传》无。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