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读《拓跋史探》
最新热门    
 
《拓跋虎墓志》释考

时间:2009-8-8 16:50:38  来源:不详
”退官的年龄,则书中所谓“礼年”,即指退休之年。退休之年何以称礼年?《艺文类聚》卷18载《梁沈约致仕表》:“徒以桑榆无几,时制行及,不朝之礼,忽在今辰。”[19]则“礼年”盖指臣下退休,颐养天年,可以享受“不朝之礼”。沈约表中的“礼年”之意显然不同于《拓跋虎墓志》中的“礼年”,但却有助于对后者的理解。墓志称:“礼年即有大成之志,十一封琅琊郡王。”按《礼记·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20]据孔颖达疏,一年、七年、九年均指入学的年数,古人八岁入小学,大成之年即17岁。《春秋公羊传》僖公十年注:“礼,诸侯之子,八岁受之少傅,教之以小学,业小道焉,履小节焉。”又《汉书·食货志》:“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十五入大学,学先圣礼乐,而知朝廷君臣之礼。”可知贵族子弟,八岁须依“礼”入小学;一入小学,便开始学习“室家长幼”进退揖让之礼。据之,《拓跋虎墓志》所谓“礼年”,即指依“礼”入学、习礼的八岁之年。“礼年即有大成之志”,无非赞扬他少年老成,即墓志文中常见的“弱不好弄(幼不贪玩)”(如《集释》图版96《元湛墓志》)之意。若以礼年为八岁入学之年,与下文十一岁封琅邪郡王句亦能相接。
  注13:踈即疎,古文疎之“疋”旁或写作“足”,疎为疏的俗体字,见《汉语大字典》疎、疏条,第1148-1149页。“疏朗”,俊伟貌,《晋书·王敦传》:“敦眉目疏朗,性简脱。”
  注14:“振力”应为“旅力”。旅字俗体多从“扌”,右边则简笔似“衣”,如《八琼室金石补正》卷12北魏《中岳嵩高灵庙碑》“总统四扌”、同书卷25隋《诸葛子恒等造象颂》“保存振扌”,以及《龙龛手镜》卷2手部“扌”,均是。《干禄字书》所收俗体旅字,《中国北周珍贵文物》第104页所附《尉迟运墓志》文拓本中“公掌禁旅”的“旅”,均书作“扌”,与《拓跋虎墓志》中“扌”极为相似。旅通膂,“旅力”即“膂力”。《三国志·魏书·典韦传》:“形貌魁梧,旅力过人。”陶潜《岁暮和张常侍》:“阔哉秦穆谈,旅力岂未愆。”[21]
  注15:“城”应下属,详见注17。
  注16:“背”处应断句。详见注17。
  注17:“凤灵”似应作“风云”,“达”应为“逆”,“从”应上属。“九年”以下应释读为:“九年,解围玉壁,城雉向背,风云逆从。”《庾子山集注》卷13《周大将军崔说神道碑》[22]:“乃用六谋,乃用三策,城垒向背,星辰主客。”倪璠注引诸书,谓此四句“言訦(按:即崔说)用兵有谋策,能察其城垒向背之势,又能仰观星象知吉凶也”。又同书卷14《周柱国大将军纥干弘神道碑》有“风云顺逆,营阵孤虚”句,据倪璠注,亦指纥干弘(按:即田弘)在用兵中深明风角占卜、六甲孤虚之术。按拓跋虎为一介武将,累立军功,故墓志主要表彰他在军事方面的才能,称赞他长于骑射,英勇善战,堪与两汉名将李广、臧宫、吴汉、关羽、吕布等比美,所谓“城雉向背、风云逆从”,自然也是颂扬他谙悉阴阳风角,用兵有谋术。后面墓铭中“金(“貟释”误作“全”)匮论兵,玉堂临阵,九宫开闭,三辰逆顺”,也是重复同样的意思。
  注18:“飞”字处应断句。“李广恒飞”,典出《史记·李广传》:“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注19:“咸”应为“臧”,“朦”应为“胜”,胜字处应断句。“臧宫常胜”,典出《后汉书·臧宫传》:“后匈奴饥疫,自相分争,帝以问宫,宫曰:‘愿得五千骑以立功。’(光武)帝笑曰:‘常胜之家,难与虑敌,吾方自思之。’”六朝隋唐碑志中,“勝”常书作“”,如《中国北周珍贵文物》第107页所附《贺拔氏墓志》文拓本,以及上引隋《诸葛子恒等造象颂》,勝均书作“”。《干禄字书》亦收有胜字的这一俗体。
  注20:据志文句式,原志“支”前脱一字,当时书丹者误脱。所脱疑为“戟”字。《后汉书·吕布传》:“(袁)术遣将纪灵等步骑三万以攻(刘)备,备求救于布。……(布)便率步骑千余,驰往赴之。……乃令军候植戟于营门,布弯弓顾曰:‘诸君观布射戟小支,中者当各解兵,不中可留决斗。’布即一发,正中戟支。”后常以“戟支”形容射技神妙。《庾子山集注》卷1《马射赋》“岂留情于戟枝”,同书卷11《丘乃敦崇传》“弯弧则戟破小支”,同书卷15《宇文显和墓志铭》“戟中小支”,以及《艺文类聚》卷46王褒《尉迟纲碑铭》“加以逵门射法、遥中戟支”,均用此典。若臆测偶中,则“戟支并中”与下句“七札(札,“貟释”误为礼)俱穿”,均称美其射技,不仅文字骈对,而且意义关联。
  注21:“礼”应为“札”。《左传·成公十六年》(《十三经注疏》第1918页):“养由基蹲甲而射之,彻七札焉。”上引庾信《马射赋》中有“七札俱穿”句,即用此典。
  注22:“九”为“元”之误。后元年,即西魏恭帝元年(554)。是年十月,西魏兴兵讨梁,见《周书·文帝纪下》、《北史·魏本纪·恭帝纪》。
  注23:“乐椎”应为“乐推”,当属上句。“乐推”语出《老子》第66章:“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后来王朝禅代,常以“乐推”为辞,此处指北周禅代西魏事。“及乎”以下应读作“及乎三统乐推,二仪禅受”。
  注24:“以君”以下应读作:“以君令望公族,无关废姓”。废姓指西魏帝室元氏。北周禅代西魏之际,西魏宗王例降为公。此句是说,拓跋虎之封爵改动,即由琅邪王改封云宁县公,与一般西魏宗王循例降爵者不同。详考见下文。
  注25:“车”误,墓志原文为“骠”。拓跋虎大统九年即已除车骑大将军。
  注26:此处应断句,如《清理记》节录之志文。据《北史·卢辩传》所载北周制度:开府仪同三司,加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加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并加使持节、大都督。保定三年拓跋虎新除骠骑大将军和相应的开府(仪同三司)。开府后面的(使)持节、(大)都督,则在此前除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时已加,故下文称此二职“如故”。
  注27:此处逗号,应作顿号。“貟释”在“持节”前括注的“使”,和下文“都督”前本来应有的“大”,均为撰志者省略。
  注28:“遘”,原志文为“構”,二字通。
  注29:“死”原志文为“薨”。《礼记·曲礼下》(《十三经注疏》1269页):“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拓跋虎爵为云宁县公,故称“薨”。
  注30:“欤灭”应为“歇灭”。志文中歇字书法,与《集释》图版74《元暐墓志》中歇(“丹青有歇”)字书法,颇为相似。二者又与《马王堆汉墓帛书》本《老子》(甲本)中“歇”字书法相似(参《汉语大字典》第899页所摹),其特点是歇字左边的“曷”字,写如“馬”字。“歇灭”意为息灭、消失。《梁书·沈约传》载约撰《郊居赋》有云:“贵则丙、魏、萧、曹,亲则梁武、周旦,莫不共霜雾而歇灭,与风云而消散。”
  注31:“夭关”应为“天关”。天关犹天门,《庾子山集注》卷6《周祀圆丘歌·雍夏》:“礼将毕,乐将阑,回日辔,动天关。”“日轮先顿、天关早折”均喻指西魏王朝灭亡。
  注32:“令”应为“今”。按邢、茅均为西周公子所封之国,“昔实邢茅”喻指拓跋虎过去是西魏的宗王;滕、薛均为春秋时诸侯国,“今为滕薛”则喻指拓跋虎现在是北周的异姓诸侯。
  注33:“正”应为“止”。《诗经·鲁颂·泮水》(《十三经注疏》第610页):“鲁侯戾止,言观其旂。”毛传:戾,来;止,至也。《诗经·小雅·蓼萧》:“和鸾邕邕,万福攸同。”毛传:“在轼曰和,在镳曰鸾。”鸾同銮,指装于轭首或车衡上的銮铃,皇帝之车有銮铃,因以銮代称车驾。《庾子山集注》卷6《周礼方泽歌·登歌》:“和鸾戾止,振鹭来翔。”
  注34:“绳伦”应为“绝伦”。云长为关羽字,《三国志·蜀书·关羽传》:“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按:髯指关羽)之绝伦逸群也。’”
  注35:“全匮”为“金匮”之误。金匮,古时用以收藏文献、书籍的铜柜,“金匮论兵”称美拓跋虎博通兵书。
  注36:“菟”应为“羌”。青羌,古代西南地区羌族的一支,《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载诸葛亮上表(按即“后出师表”)有“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语,《华阳国志·南中志》有诸葛亮“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语[23],《八琼室金石补正》卷32《(汉)巴郡太守樊敏碑》有“续蠢青羌”语。
  注37:此字似应释读为“猲”,如前所述,俗体“曷”字多写如“馬”。“猲”为“獵”字俗体,见《龙龛手镜》犬部。《中国北周珍贵文物》第107页《贺拔氏墓志》拓片图版“谏荆王之獵”,“獵”即书作“猲”。“猲”又写作“獦”,《颜氏家训·书证》:“自有讹谬,过成鄙俗,……‘獵’化为‘獦’”。《干禄字书》:“……獦、獵,并上通下正。”可见“獦”作为‘獵’字俗体,颇为流行。按猎有凌虐、暴虐义,见《尔雅·释言》“猎”字及郭注(《十三经注疏》第2583页),“内猎”即内虐、内掠或内略,与下句“南侵”相对。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猎”字或许就是虐(或掠、略)之同音、近音假借,此类现象在北朝碑志造像中亦不少见[24],《拓跋虎墓志》中“喿(早)闻遗令”即是一例。
  注38:“将”应为“捊”,“懿”应为“鼓”。“捊”即“桴”,通“枹”,即鼓槌。《左传·成公二年》有“援枹而鼓”句(《十三经注疏》第1894页),《集释》图版96《元湛墓志》有“桴鼓所以且息”句。“鼓”俗作“壹皮”,即《颜氏家训》所举“鄙俗”字例中的“‘鼓’外设‘皮’”。《干禄字书》:“壹皮、鼓:上俗下正。”《集释》图版75《元湛妃王令媛墓志》“鼓琴之志讵申”,“鼓”即写作“壹皮”。《拓跋虎墓志》拓片所见“壹皮”字下部类似“心”字的刻痕,似为泐缺之迹。
  注39:“碓”应为“鴈”,即“雁”。当时碑志中雁多写作鴈,如《金石续编》卷2东魏《凝禅寺三级浮图碑》“羡双鴈之追仁”[25]。“弹弦雁落”,典出《战国策·楚策四》:“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裂而)陨也。’” [26]《庾子山集注》卷1《马射赋》“吟猿落雁”,卷15《郑伟墓志铭》“雁落惊弦”,皆用此典。
  注40:“居旨”应为“居胥”,“胥”俗体作“”,《刊谬补缺切韵》鱼部、敦煌写本(斯388)《正名要录》以及《干禄字书》、《龙龛手镜》肉部,均收有此字,《龙龛手镜》谓# 、胥二字均为“今”体,《正名要录》则谓胥# 二字,“字形虽别,音义是同”,胥属“古而典者”,# 属“今而要者”[27]。“ ”常见于碑刻墓志,如《金石萃编》卷27北魏《孝文吊比干墓》“启# 宇于齐方”。“居胥”即狼居胥山的省称,西汉元狩四年,霍去病出代郡塞击匈奴,封狼居胥山,事见《汉书·霍去病传》。志文以居胥代指去病,复以去病喻指拓跋虎,“居胥有疾”即指拓跋虎不幸染疾。
  注41:“”应为“驂”,“购”应为“賵”,拓片中二字笔划清晰。《礼记·檀弓上》(《十三经注疏》第1283页):“孔子之魏,遇旧馆人之丧,入而哭之哀,出,使子贡说骖而赙之。”志文即用此典,意谓賵赙之礼,已于死者无补,徒寄生者哀思而已。
  注42:“莫”应为“奠”。奠酒,即用以奠祭之酒。《礼记》所载祭祀之酒有八,所谓“五齐三酒”,“澄酒”(一曰“澄齐”)为其一,见《礼记》礼运、坊记篇(《十三经注疏》第1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