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读《拓跋史探》
最新热门    
 
《拓跋虎墓志》释考

时间:2009-8-8 16:50:38  来源:不详
416页,1620页)。“奠酒空澄”,其意与上句“嘶骖虚賵”同。《集释》图版177《元譓墓志》铭文有“陈衣虚席,奠酒空台”句,其意亦同。
  注43:墓志此处有泐损,细观拓片,“書”字似为“畫”字。“虽书长乐”或“虽画长乐”,意蕴均不详,故难以确断,书此以求教。
  注44:“兵陵”为“丘陵”之误,见原志文拓片图版。
  注45:“羸”应为“嬴”。《清理记》即释为“蠃”。按蠃州即瀛州,北魏太和十一年分定州、冀州置。瀛蠃二字通,说见王仲荦《北周地理志》(中华书局,1980年)卷10“瀛州条”。周保定年间,瀛州尚在北齐境内,但北周封爵赠官常有遥授北齐境内州郡县邑者,如卒于保定三年的寇儁,亦赠加冀定瀛三州诸军事、冀州刺史(见《周书》本传),与拓跋虎赠官同。
  注46:缺字为“库”,见《清理记》释文及所附《尉迟氏墓志》。注47:缺字为“汗”,见《清理记》释文及所附《尉迟氏墓志》。又据墓志拓片字迹,“库多汗”三字似为追加。

  兹据以上拙释,重录《拓跋虎墓志》全文如下。录文采用现代通行繁体字,假借字、讹俗别字,尽量维持原状。笔者臆补的落字,围加方框,以与原志文区别。臆释的泐缺字,除围加方框外,又加涂阴影。原志文中空格,以囗表示,一个囗表示一个空格。志文按新式标点断句。每行字数与原志同,以存原志行款。

 

周使持節、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大都督、雲甯縣開國公故拓跋氏墓
志銘囗囗囗囗君諱虎,字山虎,河南洛陽人也。魏太武以蓋世天姿,雄啚
宏略,揚旌朔幕,奄有關河,禮樂憲章,備乎魏史。曾祖嘉,太保、司徒、都督九
州諸軍事、司州牧、廣陽懿烈王。太和之末,受遺輔政,弼諧五教,彜倫九牧。
玉艿未掩,預奉託言;銅雀不封,喿聞遺令。祖僧保,抽簪國嗣,脫屣王家,改
碣石爲香城,變睢陽爲奈苑。棄捐冠冕,來被鹿野之衣;寂絕哥鍾,獨響魚
山之梵。父仲顯,既承匡翊之功,兼席禪河之列。大業未嗣,年廿二,卒。君以
宗室,礼年即有大成之志。十一,封瑯琊郡王,邑五百戶。十五,除太子洗馬、
諫議大夫。眉目踈朗,雄姿旅力,腰帶兩鞬,左右馳射。大統八年,從囗太祖
征洛陽。九年,解圍玉壁。城雉向背,風雲逆從,李廣恒飛,臧宮常勝,戟支並中,
七札俱穿。除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增邑一千戶。十三年,從蜀國
公圍宜陽。後元年,從晉國公平江陵。荒谷東臨,實舉夷陵之陣;吹台南望,
即下宜陽之兵。及乎三統樂推,二儀禪受,以君令望公族,無關廢姓,改封
雲寧縣公,增邑合二千戶。保定三年,除驃騎大將軍、開府,持節、都督如故。
四年二月構疾,三月一日薨于長安平定鄉永貴里。年卅有八,身經一十
四陣。其月廿六日,歸葬於石安北原。惜陵谷之貿遷,懼風煙之歇滅,方爲
長樂之觀,無復祁連之山。佳城儻開,乃見銘曰: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
世變風移,煙沈露滅,日輪先頓,天關早折。昔實邢茅,今爲滕薛,秦餘支庶,
更仕中陽。漢故公族,還臣許昌,和鑾戾止,振鷺來翔。公子振,生茲降神,
家爲孝友,國謂賢臣。子顔敵國,雲長絕倫,劍橫七尺,弧彎六均。金匱論兵,
玉堂臨陣,九宮開閉,三辰逆順。斑翟對壘,韓黥接刃,靈壁水驚,昆陽雷振。
飛狐北望,玄菟西臨,青羌內猲,白犬南侵。援捊送鼓,據轉橫琴,彈弦鴈落,
調箭猨吟。居胥有疾,洒胃無徵,山傾細壤,月落長繩。嘶驂虛賵,奠酒空澄,
雖書長樂,終陪茂陵。郊甸寂漠,丘陵枕席,山似吹樓,松如飛蓋。悽愴九泉,
方思隨會。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贈冀定嬴三州諸軍事、冀州刺史。
夫人尉遲氏,年卅二,使持節、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大都督、原朔宜三州
刺史、房子縣開國公尉遲伐之女,世子庫多汗,口十一。囗囗囗囗囗囗
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唯保定四年,歲次庚申,三月已未朔廿六日銘記。

  拓跋虎不见史传。他是北魏太武帝子广阳王建的五世孙。曾祖元嘉在孝文帝时率兵征讨,出镇方面,任职中枢,表现得非常活跃,但《北史·元嘉传》却较简略。如太和三年十一月,嘉以假王督二将出淮阴[28];四年八月,嘉以徐州刺史、假王率军赴接举城降魏的南齐角城戍主,同年九月又在朐山击败齐军;五年,嘉复在徐州大破齐军,“俘获三万余口送京师”:俱见《魏书·高祖纪》,而不见《北史》本传。或原载于《魏书》本传(已佚),为《北史》删节。在受孝文帝遗诏辅政宣武帝的六位顾命大臣中,有四位宗室,而以元嘉的辈份最高,因而被称为“宗室尊酋”(《魏书·王肃传》)。但元嘉子孙,只有元渊一支见诸史传,《拓跋虎墓志》的出土,得补其缺。
  拓跋虎的祖父僧保,父仲显,《清理记》、“貟释”均称不见史载。实际上并非全无踪迹可寻。僧保与元渊为亲兄弟。据《魏书·肃宗纪》、《北史·元深(渊)传》,正光五年五月,继临淮王元彧总军北讨破落韩拔陵失利,魏朝又以尚书令李崇为大都督北讨,元渊隶于其下,七月李崇因故徵还,元渊乃总北讨诸军。后来河北大起义爆发,河间王元琛为鲜于脩礼所败,元渊又继元琛总元融、裴衍诸军镇压义军。当时四方兵兴,国势衰微,当政的灵太后对拥兵在外的将领很不放心,执政朝中的城阳王元徽又与元渊有隙,因而元渊在前后总兵北讨期间,受到朝廷的多方牵制,以至于“事无大小不敢自决”。元渊在给灵太后的上书中,说到城阳王徽在朝中“排抑”自己,所统部将“北征之勋皆被拥塞”,其中又云:“(徽)复令臣兄子仲显异端讼臣,缉缉翩翩,谋相诽谤。言臣恶者,接以恩颜;称臣善者,即被嫌责。”显然,元渊的兄子元仲显,与拓跋虎父仲显为同一人,则仲显父僧保,于元渊为兄。
  元渊在魏末算得上一个重要的人物,其子元湛在东魏孝静帝时亦历任显职[29],所谓“位冠人爵,任总天纲”[30]。但元渊兄僧保,却视官爵如敝履(“抽簪国嗣,脱屣王家”),将那王宫侯府,换作香积佛的众香国,毗耶离城的奈树园(“改碣石为香城,变睢阳为奈苑”)[31],“弃捐冠冕”,穿上佛徒服装,“寂绝哥钟”,专诵梵呗之音,看来他是真的出家当了和尚,而不仅仅是居家信佛[32]。僧保于元渊为兄,元嘉死后,元渊袭广阳王爵,盖因僧保出家之故。僧保的儿子亦即拓跋虎的父亲仲显,据上引《元渊传》,他曾受元徽指使,讼告其叔父元渊,一时还闹得沸沸扬扬。元徽和元仲显不过是共五世祖(太武帝拓跋焘)的从兄弟,他却站在元徽一边攻击自己的亲叔父元渊,事起何因,今已不得而知,推测与元渊承袭广阳王爵有关,大概仲显认为,祖父元嘉的广阳王爵应该由他的父亲承袭,父亲既出家,则应由他来承袭。不过这纯属推测。
  《拓跋虎墓志》未列仲显的任何官爵,说他“既承匡翊之功,兼席禅河之列”,可惜“大业未嗣”而卒。所谓“既承匡诩之功”,则“匡诩之功”不是他自己立的,那只可能是乃父僧保。但僧保出家为僧,身在方外,何以立功?“匡翊”之意,通常指匡辅帝王,那么他所匡翊的又是哪一位帝王呢?《墓志》称拓跋虎十一岁封琅邪郡王,据其卒年推考,时当537年,即西魏大统三年。魏孝武帝西迁关中时,拓跋虎不过六七岁,显然是跟着他的父祖入关的。《北史·魏孝武帝本纪》永熙三年(534)七月:“己丑,帝亲总六军十余万,次河桥。高欢引军东度。丙午,帝率南阳王宝炬、清河王亶、广阳王湛、斛斯椿以五千骑宿于瀍西杨王(《通鉴》“杨王”作南阳王,参《北史》本条校勘记)别舍,沙门都维那惠臻负玺持千牛刀以从。”惠臻俗姓为何?何以与孝武帝亲近如此?限于见闻,不得而知。笔者无意推测拓跋虎出家为僧的祖父僧保就是惠臻,但僧保在孝武帝仓皇入关之际,跟随入关,或者在都维那惠臻的带领下护送(即“匡翊”)孝武帝入关,却不是没有可能。若推测偶中,则僧保的“匡诩”之功,对于出家的他,虽不能以官爵酬赏(最多任僧官),却可以以官爵酬赏他的儿子仲显。只是仲显福薄,廿二岁即英年早逝,于是这个酬赏就转给了他十一岁的儿子拓跋虎。据“兼席禅河之列”语,可知仲显也具有跟他父亲相同的宗教信仰,除了英年早逝以外,信仰佛教大概是他没有嗣承大业、受封王爵的原因之一。
  东西魏分立之初,对于拓跋皇室,双方都是看重的,因为这是一笔重要的政治资源。应该说,当时北魏宗室留在东魏的居多。据上引《孝武帝纪》,元渊的儿子,也就是元仲显的堂兄弟元湛,最初也曾加入跟随孝武帝入关的队伍,但他和清河王亶中途动摇,“逃归”洛阳,遂出仕东魏,官至太尉。后因其弟元瑾谋杀齐文襄王高澄,“合门伏法”(《北史·元瑾传》)。不过就算没有这一事件,元湛一门也难幸免灭门之祸。北齐天保十年(559)五月,北齐大诛元氏,“诛元世哲、景式等二十五家,余十九家并禁止之”。七月又再次“大诛元氏,自昭成已下并无遗焉”,“前后死者凡七百二十一人”(《北史·元韶传》)。这是河阴事变以来元氏遭到的又一次大屠杀。相对而言,在西魏北周的的元魏宗室,命运就要好得多,追随孝武帝入关的宗室,多封王爵,见于史籍的有元玄、元毗、元欣、元懋、元顺元伟父子、元最、元季海、元畅、元定、元融、元子孝、元仲景、元均、元孚,等等(为避烦琐,出处不具),其例甚多,兹不备举。《周书·元伟传》称:“太祖(宇文泰)天纵宽仁,性罕猜忌。元氏戚属,并保全之,内外任使,布于列职。孝闵践祚,无替前绪。明、武缵业,亦遵先志。”同传中还胪列了一批在西魏北周身任高官显爵的元氏人物。参据史传,《元伟传》所述不虚,元氏在西魏北周的政治、军事领域,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除了魏废帝二年尚书元烈谋乱被诛事件以外,元氏与宇文氏不曾发生重大冲突,更没有出现像北齐那样大诛元氏的恶性事件。而《拓跋虎墓志》也提供了这方面的信息。
  如上所述,拓跋虎和他的父祖,凭其宗室身份,只要跟随孝文帝入关,就可以以“匡翊”之功封王。西魏宗室封王,不超过一千户(《北史·元毗传》),而拓跋虎初封郡王,只有五百户。后来因在大统八年征洛阳和九年围玉壁之役中有功,升迁官职,增邑一千户。再后从尉迟迥围宜阳,从宇文护平江陵,则未见官爵升迁。志又称:“及乎三统乐推,二仪禅受,以君令望公族,无关废姓,改封云宁县公,增邑合二千户。”我们知道,元魏诸王在北周建立时,循例降爵为公。《北史·元季海传》:“从孝武入关,封冯翊王。……子亨,……大统末,袭爵冯翊王,累迁勋州刺史,改封平凉王。周受禅,例降为公。”(《隋书·元亨传》同)。又同书《元子孝传》:“孝武帝入关,不及从驾。后赴长安,封义阳王。……子孝以国运渐移,深自贬晦,日夜纵酒。后例降为公,复姓拓跋氏。”则拓跋虎之由琅邪郡王改封云宁县公,自然也是因为北周禅魏,但墓志却说这次封邑变动“无关废姓”,其中必有缘由。
  西魏自恭帝三年春正月丁丑,即正月初一,“初行《周礼》,建六官”(《周书·文帝纪下》,《北史·魏本纪·恭帝纪》同)。按《周礼》天子既称天王,宗室子弟及异姓功臣也就不能再封王爵。《周书·元定传》称元定在魏废帝二年(553),“以宗室进封建城郡王”,后“行《周礼》,爵随例改,封长湖郡公”。又《周书·元伟传》,大统十六年(550),元伟“以魏氏宗室,进爵南安郡王”,“六官建,拜师氏下大夫,爵随例降,改封淮南郡公。孝闵帝践祚,除晋公护府司录。”则西魏宗王中,有一部分在恭帝三年正月《周礼》初行之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