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你了解阴宅风水基础知识…
让你了解的风水小知识《…
让你了解的风水小知识《…
让你了解的风水小知识《…
让你了解的风水小知识《…
让你了解的风水小知识《…
你了解住宅风水学基础知…
民俗学者的知识修养问题…
田野知识的不确定性
知识分子就是要“精神至…
最新热门    
 
知识动力学与文化传统变革的三类契机

时间:2009-8-8 16:51:39  来源:不详
秩 序’的重新阐释和再造,或者建构新的‘人际关系’。但由于变革来自传统内部 ,努力的目的是‘保守’而非‘革命’;(2)新秩序的既得利益群体的努力,这 一努力指向的,是建构新的价值观念,新的人际关系,和新的物的秩序。由于来 自传统的异己力量,它的目的更倾向于‘革命’而非‘改良’。

所有这些努力的效果,它们的‘合力’的方向和幅度,取决于现存传统的结 构稳定性的方式。例如,当外部威胁十分强大时,一切旨在巩固‘物的秩序’的 努力都可能获得更大的合法性---“发展是硬道理”,从而对价值判断和人际 关系发生更大的影响。而当外部威胁消失的时候,例如当前世界格局里的美国, 不再感受到苏联的威胁,其内部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上升为主导性的冲突,由此 导致‘价值判断’和‘人际关系’维度的作用力的加强,导致不同的意识形态对 现存秩序的不同阐释的冲突,而这些冲突不必顾及‘物的秩序’的稳定性,甚至 必须以伤害这一稳定性为化解冲突的代价。

如我一再论述的,把握上述各种努力的‘合力’,是一种变革的艺术,是政 治家和企业家实践的职能,不是理论的职能。

四.

结语

我曾经以康德的话表述过‘知识’与‘信仰’之间的对立(汪丁丁,2000d) 。但是在知识动力学的框架里,知识与信仰之间的对立被理解为一种张力,一种 赋予了传统以生命力量的内在冲突。事实上,信仰召唤着知识,知识论证着信仰 。

一般来说,任何一个‘概念’所代表的知识都可以在第二节所论的那三个维 度里展开和演变。最简单的概念如‘桌子’:我的询问可以从“什么是桌子?” 开始,试图找到概念的定义。然而这种在逻辑关系内部的努力(康德称为‘分析 的定义’)是徒劳的,因为定义所要求的是‘判断’,是将判断力作用于各个具 体的桌子并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与共性(康德逻辑学里面的‘综合的定义’)。 但是每个具体的桌子都同时是历史中的存在物,其历史性是无法忽视的。例如, 我想象奴隶主会习惯了将奴隶的背当作书写的桌子亦或当作椅子,或如罗马贵族 所为,以妓女的腹部当作牌桌同时亦作观赏品。于是对‘桌子’的‘物的秩序’ 的定义把我们带到了知识的‘人际关系’维度里,在这里桌子有几条腿不再是问 题的实质(奴隶只有两条腿),桌子的功能也不再被视为‘桌子’的特征了(腹 部的供观赏的功能),至少,‘桌子’的多种功能使得它与其它功能的主要体现 物(椅子或观赏品)之间的差异变得很模糊。于是为了把‘桌子’定义得更加真 确,我们要求在特定历史中考察它的功能和意义。如果它同时具备许多功能与意 义,那么它的定义要求我们判断这些功能和意义当中哪个是最主要的和主导性的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进入关于‘桌子’的知识的第三维度---‘价值判断’ ,来获取我们关于‘桌子’的真确知识。例如,我可以想象,在公元第2世纪的罗 马贵族家里,最受客人青睐的‘桌子’应当同时具备‘平面性’和‘性感’这双 重特征,至于这‘桌子’的高度、形状、色彩、附加性质等等,一概要依赖于前 述的那两个特征。而当我把这一想象中的‘桌子’般到文革时代的中国社会里时 ,我可以想象很少人会同意那是‘桌子’。

我的‘知识现象学’分析同样可以运用于诸如‘学校’、‘家庭’、‘企业 ’、‘政府’、‘武器’、‘权力’,等等概念的动力学过程。不过我更愿意把 这些分析留给我的读者(尤其是曾经在我的课堂里参与讨论的那些读者)作为思 考的习题。是的,这篇文章里所有的分析都可以被归纳为‘知识现象学’的分析 。不过,如我在第二节里指出的,现象学方法容易陷入‘唯我主义’泥坑,而拯 救现象学的途径之一是进入‘交往理性’的论域。

文献索引:

Hans-Georg Gadamer,1975,《Truth and Method》,2nd ed.,English translation by Garrett Barden and John Cumming,London: Sheed and Ward.

Howard Gardner,1985,《The Mind’s New Science: A History of the Cognitive Revolution》,Basic Books.

Habermas,1992,《Postmetaphysical Thinking: Philosophical Essays》 ,English Translation,MIT Press.

G.W.F. Hegel,1807,“preface”,《Phenomenology of Spirit》, English edition by,Continuum Publishing Company,1990.

Immanuel Kant,1800,《Logic》,translated by,Robert Hartman and Wolfgang Schwarz,Dover Publications,1988.

George Herbert Mead,1912,“the mechanism of social consciousness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Psychology, and Scientific Methods, vol. 9: 401-406;pp. 288-295,Louis Menand,ed.,《Pragmatism: A Reader 》,Random House,1997.

George Herbert Mead,1927,“a constrast of individualistic and social theories of the self”,paper collected in 《Mind, Self, and Societ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34.

George Herbert Mead,1934,《Mind, Self, and Societ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Douglass North,1990,《Institution,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rthur Schopenhauer,1813,《On The Fourfold Root of the Principle of Sufficient Reason》,Open Court Publishing,1974.

Jean-Paul Sartre,1943,《Being and Nothingness: A Phenomenological Essay on Ontology》,English translation by,Hazel Barnes,Simon & Schuster,1956.

汪丁丁,2001a,“从读书的捷径说到叔本华的认识论”,为《读书》2001年 作。

汪丁丁,2001b,“符号交往的经济学”,《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1期即 将发表。

汪丁丁,2001c,“人际交往,观念创新,与研发风险”,已投《中国社会科 学》审阅,2001年发表。

汪丁丁,2001d,“探索面向21世纪的教育哲学与教育经济学”,《高等教育 研究》2001年第1期即将发表。

汪丁丁,2001e,“语言的经济学分析”,已投《经济研究》审阅,2001年发 表。

汪丁丁,2001f,“走向21世纪的经济学方法论”,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汪丁丁,2000a,“注意力的经济学描述”,《经济研究》2000年第10期。

汪丁丁,2000b,“新观念的生产过程”,已投《战略与管理》,即将发表。

汪丁丁,2000c,“释梦百年”,《读书》2000年第8期。

汪丁丁,2000d,“知识,为信仰留余地”,《读书》2000年第2、3期。

年版「经济学方法论丛书」作“总序”,已收入自选集《走向边缘》,北京 三联书店2000年版。

汪丁丁,1999a,“螳螂自语”,《财经》1999年第4期,已收入自选集《走 向边缘》,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

汪丁丁,1999b,“哈耶克思想与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为《致命的自负》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中译本作的“序”,因特殊原因未能发表,已收入自选 集《走向边缘》,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

汪丁丁,1999c,“自由---一段脚踏实地的叙说”,《天涯》1999年第1 期,已收入已收入自选集《走向边缘》,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

汪丁丁,1999d,“死亡是选择的结果”,为《读书》1999年作,已收入自选 集《走向边缘》,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

汪丁丁,1999e,“知识,经济,自由”,为《方法》复刊号作,后因刊物未 能复刊,发表于《战略与管理》,已收入自选集《直面现象》,北京三联书店 2000年版。

汪丁丁,1999f,“实践理性批判与批判实践理性”,《中国图书商报。思想 评论周刊》,已收入自选集《走向边缘》,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

汪丁丁,1998a,“面向综合的时代”,《读书》1998年,已收入自选集《通 向林中空地》,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汪丁丁,1998b,“政治,人格,道德:一种字源学与生存论的阐释”,《方 法》1998年第10期,已收入自选集《走向边缘》,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

汪丁丁,1998c,“知识过程与人生体悟”,《读书》1998年第4期,已收入 自选集《走向边缘》,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

汪丁丁,1998d,“关于我们人类的下一个一千年”,为《读书》1998年作, 已收入自选集《回家的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汪丁丁,1997a,“知识是怎样产生的?”为《读书》1997年作,已收入自选 集《通向林中空地》,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汪丁丁,1997b,“演进,均衡,理性”,为《读书》1997年作,已收入自选 集《通向林中空地》,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汪丁丁,1997d,“和青年朋友谈自由”,《现代传播》1997年第6期,已收 入自选集《走向边缘》,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

汪丁丁,1997e,“知识沿时间和空间的互补性以及相关的经济学”,《经济 研究》,1997年第6期,全文以标题“知识:互补性与本土性”发表于《中国社会 科学(季刊)》1997年冬季卷,已收入自选集《通向林中空地》,山东教育出版 社2000年版。

汪丁丁,1996a、1997c,“哈耶克扩展秩序思想研究”,第1、2、3部分,《 公共论丛》1996、1997年连载,已收入自选集《通向林中空地》,山东教育出版 社2000年版。

汪丁丁,1996b,“游戏,意义,知识结构”,《读书》1996年第9期,已收 入自选集《在经济学与哲学之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汪丁丁,1996c,“连续性假设的社会科学含义”,《中国社会科学(季刊) 》1996年冬季卷,已收入自选集《在经济学与哲学之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年版。

汪丁丁,1995,“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