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中美慈善文化差异及形成…
最新热门    
 
论慈善文化的缺失与重构

时间:2009-10-26 10:54:45  来源:不详
内容摘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历史进程中,慈善文化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存在一些不和谐的慈善文化现象。本文分析了慈善文化缺失的原因,并探讨了慈善文化重构的思路。
  关键词:慈善文化 缺失 重构
  
  慈善文化的核心是利他主义价值观。慈善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促进社会良性运行、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而且还可以起到提升我国社会凝聚力,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作用。当前,我国慈善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深入全面地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有助于弘扬慈善文化,发展慈善事业,健全慈善机制,更好更快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慈善文化缺失的表现
  
  我国拥有着优良的慈善传统,但是当前却存在一些不和谐的慈善文化现象。我国慈善文化缺失的表现集中体现为:
  “索捐”、“迫捐”和“劝捐”现象。慈善行为应该是自愿的,而不应该是被迫的,是人们趋善道德价值的一种自愿的行为表达,是发自内心的。可是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着“索捐”、“迫捐”和“劝捐”现象,很多人是在单位或某机构的倡议、劝导下进行捐款的,而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慈善捐助行为大都是自愿的。
  “应景表演”现象。慈善捐赠是不论富人还是穷人的一种行为自觉和生活常态,自觉捐赠行为通常不会等到特定需要时再做应景表演。可是我国目前却普遍存在着为了满足特定需要而进行的应景表演式的慈善捐款现象。
  “为富不捐”现象。中国富人对慈善的热情比较有限,尽管有一批先富人群在慈善方面作出表率,但数量很少。
  
  慈善文化缺失的原因
  
  (一)中国传统慈善文化封闭性和内敛性特征的影响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有着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慈善传统,但我国慈善的价值更强调给予者的大方和仁慈,更突出街坊邻居熟人间的互助,慈善者应该是“富人”所为,施由“亲”始,不习惯向陌生人捐赠。“ 韬光养晦”、“藏而不露”的处事“ 潜规则”一直是中国古代商人的行事特征,而许多富人在今天仍然将行善视为财富外露,在更多的时候,他们都保持着“无为”和“内敛”的风格。这些传统思想观念从根本上说都不利于全体社会成员关心、支持、参与慈善事业的社会氛围和环境的营造,而且也不适应现代社会以“公益”为特征的慈善新理念要求。
  可见,慈善事业的背后是以由慈善文化所倡导的巨大的精神动力为支撑的,只有根植于文化传统的慈善事业才能够被自觉履行并得到持续发展。
  
  (二)我国当前发展阶段的制约
  我国当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财富文化的发展历史上,我国要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短的多。我国的建国史仅有半个多世纪,市场经济的发展史更短,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市场经济建立到市场经济成熟经历了三到四个世纪,即使是在中国港澳地区,这个进程也走过了近100年。西方社会的财富文化从贪婪到行善,是与西方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相伴相生的。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框定了相应的社会文化,特定的社会文化又决定着相应的财富文化,特定的财富文化决定相应的财富观。在我国现阶段,社会慈善、公益活动完全依赖于人的道德内化和道德自觉还不具备条件,只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财富观成为社会较普遍的对财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时,热衷于慈善的企业家才会成批涌现。因此,公民慈善意识的回归和适合社会的慈善价值观的建设还需要相当长的过程。
  
  (三)对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