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浅谈大众文化与地理景观 |
 |
时间:2009-12-8 12:54:47 来源:不详
|
|
|
【摘 要】文章介绍了大众文化的有关内容,大众文化在中国的情况,阐述了有关全球化的概念和观点,最后对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地理景观作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大众文化 全球化 中国景观 大众文化对人们来说都不陌生,电影、电视剧、商业广告、流行歌曲、畅销书等,我们的日常生活都被这些熟悉的东西所包围。然而这些多样的文化形式对地理景观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变化?本文在阐述大众文化与全球化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大众文化对地理景观产生的影响。 1 大众文化的历史 “大众文化”一词原是舶来品,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在英文中,Mass Culture和Popular Culture都表示“大众文化”。Mass Culture是在“大众社会”(Mass Society)的背景下形成的。“大众社会”是相对于传统社会而言的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最早出现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是传统社会在经历了工业化之后,社会关系、社会秩序逐渐改变而呈现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大众”(mass)是一个与“精英”(elite)相对的历史性概念,特指普通的、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地位、身份及其在社会关系中的位置。但与我们今天理解的“大众”的内涵(大多数人,平民阶层)和词性(中性)不同,最早使用“大众”一词的人,对“大众”满怀着鄙夷和不屑,并“从心里缅怀贵族式的生活与价值观,排斥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而Popular Culture的意思侧重于表述大众文化为大多数民众所共享,着重于流行性和普及性。 对于这两个概念,学者们看法不一。鉴于它们内涵的相似性,有人从传播学的角度,认为Mass Culture和Popular Culture可以不加区分的等同。美国学者威尔逊说,在现代社会中,这两个词几乎同义,因为今天通俗文化的传播也几乎全部凭借媒体传播。有人认为Popular Culture应该叫做通俗文化,而Mass Culture称为大众文化这种观点是从历史上对Mass Culture的贬义语境出发的,认为两者在词的感情色彩上始终存在区别。还有人从同样的角度,即Mass Culture的贬义色彩,得出“今天我们所说的大众文化,无一例外是指Popular Culture”的结论。可见,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大众文化内涵的解释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它们都认同了“大众文化”的“大众性”,即代表大多数人的喜好。 关于大众文化的产生,可以说,大众社会和大众是大众文化诞生和存在的社会基础,由于在大众社会中,大众迫切需要有一种文化来表现和满足其需要,也要求从消费的领域进入社会文化生活,这就使以大众为主要受众对象的大众文化应运而生。可见,大众文化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物质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就会越来越看重精神上的追求,而以往针对少数精英分子的文化又不是大众能享有的,这时,一种具有通俗性、娱乐性、消费性的可以满足人们各方面欲望的文化出现,就理所当然的攫取了大众们的眼光,成为他们与清高的精英文化相对抗的武器。 关于大众文化,还有一个概念不能不提,那就是“后现代”。大众文化的有一种定义便与后现代有关,即大众文化是“在后现代消弭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差异之后形成的当代文化形式”。按这种定义,大众文化应该出现在后现代之后。“后现代主义的起源应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那时西方有些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步入后工业化社会。后现代主义是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背景下出现的。“该理论体系的主要思想依据是[1] [2] [3] [4]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