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浅析佛教艺术影响下的中日两国传统纹样 |
 |
时间:2009-12-28 10:56:58 来源:不详
|
|
|
【摘 要】佛教是一种强大的外来影响,公元前2年左右开始从印度传入中国,客观上刺激并丰富了中国纹样的发展;后又经中国传入临国日本。同样,使日本民族原有土生纹样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说,佛教艺术在繁荣中日两国纹样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佛教 传统 纹样 一、佛教影响下的中国纹样 佛教作为东方世界影响最大的宗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公元前三世纪被定为印度国教,并开始向国外传播。两汉之际即公历纪元前后传入中国。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人的思想意识、民族关系、文化艺术和风俗习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的传入给中国纹样带来新的题材和风格。这种全新的内容,使中国纹样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具有开拓性的改变。佛教传入之后,大大丰富了中国纹样的形式和内容。 1.丰富了中国纹样的内容 出现了狮子纹、忍冬草纹、锯齿纹和字纹等,尤其是以莲花纹和佛光的大量运用,更增强了具有宗教色彩纹样的表现力;人物纹样也有了较大的变化,佛教以前中国的古代哲学道教,基于神仙思想,创造了许多人类形象的神像,福人。佛教传入中国,受佛教曼陀罗世界的启迪,出现了以佛陀为主的如来,菩萨等人类姿态的佛像。与此同时,佛教传入给中国纹样带来了全新的技法和理论。 中国有八宝纹样(八吉祥)自元朝以来中国民族便以“8”字谐音为吉祥之意,八宝纹是以佛教中的典型的八种供器:白螺、宝瓶、宝盖、吉祥结、金鱼、金轮、莲花、尊胜幢为依据创造的。分别象征着名声远扬的三千世界;聚宝无漏、福智圆满;权威的象征;智慧和觉悟;真理之训诫;复苏、永生、再生;修成正果;孽根得以解脱,觉悟得正果。 2.纹样构图形式得以发展 先秦两汉时仅是平列所有形象,没有纵深和远近的空间关系的处理,缺乏立体感。魏晋以后,由于佛教美术的影响,焦点透视法得以广泛应用,人物形象的立体感增强,栩栩如生而魅力无穷。特别是凹凸法的引入,使纹样艺术具有了浮雕的审美效果。据唐人许嵩《建康实录》记载,梁人张僧繇即以此法绘一乘寺,“寺门遍画凹凸花,世咸异之”,致使该寺更名凹凸寺。今人范瑞华指出:“盖吾国绘画,向系平面之表,而无阴影明暗之法,自张氏仿印度新壁画之凹凸法后,至唐即有石分三面之说矣。”据此可知,凹凸法作为一种绘画技法,处理的是三维空间、透视与色调对比诸问题,它给中国纹样以巨大的启迪,颇受世人赞誉。 3.佛教对纹样表现思想的影响 佛教艺术中所表现出的丰富的人文精神,也渗透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纹样之中。特别是与中国民族神仙思想相混生,出现了关于描述西方净土世界的内容,则表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4.对中国纹样造型上的影响 中国南北朝时代,佛教盛行,作为民族的龙纹也披上了佛教的色彩。汉代那种强壮、粗犷、奔放和豪迈的龙纹造型,已被佛教的宁静、洒脱、俊俏所代替。龙的体形拉长,从头至尾动作缺乏变化,体现耐性的克制。运用横向的长线条表现风云的飞动,飞动的空间环境陪衬宁静的主题,表现超凡脱俗的精神意念,出现了具有中国风格的飞天形象。飞天是佛教神灵,是欢乐吉祥的象征最初的飞天形象,是侍奉古印度神“印德拉”的夫妇飞天和奏乐飞天,夫妇飞天呈现人、鸟、马三位一体的形态,奏乐飞天是“半人半马”的形态。这些印度飞天形象和佛教同进传入中国,而中国并没有照搬印度飞天形象,而是加之本土道教的影响,与道家飞翔天际仙人混合一体,形成了中国风格的飞天形象。最具代表性的中国飞天是莫高窟第257窟壁画“供养弥勒菩萨飞天[1] [2] [3]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