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简析儒家传统文化下的高觉新 |
 |
时间:2010-1-3 12:31:37 来源:不详
|
|
|
难产致死。心爱的女人离高觉新而去使高觉新突然明白:“真正夺去了他的妻子的还是另一种东西,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这一切全压在他的肩上,把他压了这许多年,给他夺去了青春,夺去了幸福,夺去了前途,夺去了他所最爱的两个女人。”在家庭的牢笼中,他只会按照别人给他规定好的路线往前走。他只知道自己是高公馆的长孙,要承担起使家族兴旺发达的神圣使命,履行好长孙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做一个传统社会的“孝子贤孙”。高觉新要维护他的那个“大家”,梅的爱情、瑞珏的感情都得放到一边去。高觉新受封建伦理道德的毒害实在是太深,特别是“孝”的毒害,他事事处处都把“孝悌为先”思想视为自己的最高行为准则。封建礼教的毒菌已经渗透到他的每一个细胞当中,融入他的血液里。不论付出多么大的牺牲,他都要按部就班地做。无奈的高觉新在这个到处充斥着传统文化的封建大家庭里,只能苟活。 二、新旧思想冲突下的高觉新 高觉新不仅生活在思想传统的封建家庭,他更生存在一个新旧交替风云变幻的年代。在这个新旧思想、观念、伦理都在进行着激烈冲突和斗争的动荡年代,腐朽的思想不断受到新时代意识的猛烈侵袭。“五四”运动的发生,报纸上宣传的新思想唤醒了高觉新被忘却了的青春。“他买了一本最近出版的《新青年》,又买了两三份《每周评论》”,这些刊物里每一个字就像火星一样点燃了高觉新和两个弟弟的热情。每天晚上,他和两个弟弟轮流读这些书报,有时甚至还讨论这些书报中所论到的各种问题。他们被新思想吸引住了,高觉新的思想在动荡,他的思想也有了些许的变化。高觉新不再自觉地维护封建家长的意志,如暗中帮助高觉民逃婚这一行为。当高老太爷又要给高觉民包办婚姻时,高觉新没有像以前那样不折不扣地按照高老太爷的指示让高觉民定亲,因为他自己已经饱受了包办婚姻的折磨,失去了与他青梅竹马的梅,他不想让高觉民也成为封建婚姻制度的受害者,走自己的老路,所以他表面上答应了高老太爷,按老太爷的指示去做,但暗地里却帮助高觉民逃婚,他没有让弟弟步自己的后尘。对于性格懦弱的高觉新来说,这一举动多么“伟大”,他没有完全成为封建家族制度的帮凶。但高觉新终究没有彻底觉醒,他从书报中吸收的那一点思想实在太渺小了,根本无法和流淌在他血液中的封建旧思想进行较量。高觉新懦弱顺从的思想性格更是与高觉慧的勇敢叛逆形成了泾渭分明的对比。高觉慧在新思想的鼓舞下,敢于蔑视封建礼教,积极投入社会活动,大胆地与自己的家庭进行反抗和斗争。他参加检查日货、捉奸商游街和学生运动;在家里他无视高老太爷的教训,批评大哥的“不抵抗主义”,痛斥克明等人玩弄的“捉鬼”游戏,鄙视陈姨太制造“血光之灾”的荒诞邪说,坚决反对让瑞珏搬到城外去分娩。在社会和家庭的斗争中,高觉慧认定他生活的家庭是“无可挽救的了”,终于冲出了封建家庭的“牢笼”,奔向了“充满着未知的新的活动的上海”。而高觉新在新思潮的影响下接受了托尔斯泰的“无抵抗主义”,在处理家庭矛盾时一味地讨好家人,以求得家庭的“安宁”。可以看出,在新旧思想不断碰撞的动荡年代里,高觉新根本不会像高觉慧那样公然违抗长辈们的命令,去做一个封建家庭的“叛徒”。他虽然在心理上不想完全服从长辈们的指示,但在行动上又缺乏反对错误礼教的勇气。所以“他无家可归,只有一条路可走:去寻找一个新的家,将世界创造成人的世界,也使他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人”。[3]可是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高觉新根本无法在这个思想动荡的年代获得自由和独立,做一个真正的人。 三、悲剧者的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