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感物·会心·畅所—中国古代山水诗主体创作心理透视

时间:2010-7-8 11:00:14  来源:不详
“宛然‘独坐’神理”。明代的胡应麟对于李白的五言绝备加推崇,认为“唐五言绝,太白、右垂为最”,却批评这首《独坐敬亭山》“太分晓”,不够“含蓄ff [5](PIl6),因而被清人讥为“非善说诗者”。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胡应麟忽略了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宛然‘独坐’神理”。这种“神理”是在“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样看似直白的言说中表现出来的,未必合乎“含蓄”的标准,然而却是最为难能可喜、可遇而不可求的。

    三、畅神—澄怀得理的愉悦
    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6](P323)这表明孔子感受到了美妙音乐的巨大魅力。至南朝[宋」王微则曰:“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虽有金石之乐,挂璋之深,岂能髻鬓之哉,} ff [77(F26)认为欣赏山水画可使人神思飞荡,所获得的愉悦和满足又不是听音乐及做高官能比拟的。而略早于王微的宗炳更认为“山水以形媚道” “万趣融其神思”,因而有观赏山水画可以“畅神”的提示。所谓“畅神”,即是指在观赏绘画作品时所获得澄怀悟道基础上的审美愉悦。
    其实,观赏实在的自然山水亦可以产生类似观赏山水画一样“畅神”的美感。早在东汉时期,张衡就曾在《归田赋》中以充满诗意的笔触勾勒了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自然景象与田园风光,堪称赏心悦目、其乐无穷,所谓“于焉逍遥,聊以娱情”,表明对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使人获得娱情适性的快感。更为完美的表述还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
        湍,映带左右……。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
        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
        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所谓“极视听之娱”,绝非仅指生理层面的感官刺激而已,而是指心理层面的审美愉悦。这使我们联想起宗炳《画山水序》中“眷恋庐、衡,契阔荆、巫,不知老之将至”的自述,以及《南史》本传中关于他“每游山水,往辄忘归”的记载,表明他也是早在观画之前,面对实在的自然山水时就曾产生了类似“畅神”的审美体验的。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王羲之的描述中还揭示了这样一层关系,即主体之所以感到极大的快感,恰是因为他此前已进人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置身于高山、流水、修竹、惠风之中,在俯仰观察之间忘却了自我,个人的生命意识渗透在了深邃的宇宙精神之中,从而感受到了一种“在对象世界中直观自身”的精神上的陶醉与满足。
    同样,古代的山水诗中也真实地反映了这样一种主体创作心理现象。王羲之与上述《兰亭集序》同时所作的《兰亭诗》中即云:“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仰望碧天际,俯瞰绿水滨,寥朗无压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亲。”其群品寓目、万籁适我的惬意与满足溢于言表,可与序文对读。它如:
    惊风扶轮毅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