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浅谈李清照诗歌的风格特…
浅谈唐诗的传播方式对李…
浅谈中国传统休闲文化与…
浅谈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
试论蒙古族图形文化研究…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
东方化语境下的中国形象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和谐…
浅谈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
浅谈困境与出路:在中国…
最新热门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社会”思想源流

时间:2010-7-11 10:58:51  来源:不详
论文关键词:和谐社会 传统文化 大同 中庸
  论文摘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谙杜会的常求出发,探讨了中国传统丈化中关于和谙社会的基本思想.首先从总的角度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谙社会观。其次从个人自旁和谙、社会内部和谙、人与自然和淆三大方面探讨了中国伶统文化中构建和谙社会的基本思想.最后探讨了构建和谙社会的两个关健内容,官民和谙观和价位和谙观.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更加宏大的理想和战略目标.这对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产生巨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党中央提出的“和谐社会”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以“和”为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史鉴使人明智”,我们追寻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和谐社会思想的源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诸多启示和借鉴。
  “和谐”一词是由“和”与“谐”组成的词组。“和谐”一词在句子中连用最早可见于编年体史书《左传》:晋侯“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左传.襄公十一年》)在词语中连用可上溯到东汉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子午数合三,戊己号称五。三五既和谐,八石正纲纪。”(《周易参同契·二土全功章第十一》)而在人际关系方面使用“和谐”一词可追溯到晋代皇甫谧著《帝王世纪》:“象傲,而父顽母嚣,咸欲杀舜。舜能和谐,大杖则避,小杖则受。”(《帝王世纪·第二》)由于“和”与“谐”意义相近,有“和”则“谐”,“和”就包括了和谐、和睦、和平、和替、祥和等含义,因而在中国古代往往单用“和”而不用“和谐”。我国第一部记言体史书《尚书》称尧以德治天下,即以“和”指代各族民众和谐相处:尧“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尚书·尧典》)。公元前774年,西周太史伯提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纪以立纯德,合十数以训百体。出千品,具万方,计亿事,材兆物,收经人,行妓极。故王者居九咳之田,收经人以食兆民,周训而能用之,和乐如一。夫如是,和之至也.”(《国语·郑语》)首次将“和”作为治国之道、作为追求的最高治国境界、作为国家兴衰成败的原因而提出来了。
  周太史伯这种“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得到了极大发展。不管是先秦子学、两汉经学,还是宋明理学,都把“和”视为一个重要的价值理念,其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影响最大,并形成了可与西方相媲美的中国“和”文化。
  一、“大同社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社会观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理想的民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家各派都提出过种种社会理想,但基本上都以避免剥削、战乱,实现社会和谐为核心。在古老的《诗经·魏风》中就提出了“乐土”、“乐国”的人间乐园.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孔子设计了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老子设计出一个“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道德经》第八十章)的“无欲”、“无为”、“无争”的“小国寡民”和谐社会二子设计了一个“爱无差等”、“兼相爱”的和谐社会。庄子设计了一个“同心”、“同德”,自由平等的和谐社会。荀子设计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