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试析广西少数民族婚姻习…
试析罗平布依族婚恋歌谣…
浅析婚姻禁忌与卫拉特蒙…
试析对哀牢后裔施甸县布…
试析《牡丹亭》情与理的…
试析武陵源民俗文化美探…
试析狂欢化理论与喜剧影…
试析三河古镇历史文化遗…
内蒙古通辽市发现4600年…
试析以符号保护为基础的…
最新热门    
 
试析蒙古族婚俗之定亲习俗考

时间:2010-9-12 12:56:49  来源:不详
,把“哈达卡”带到了西藏。(中华奇风趣俗》一书中:“哈达是元朝时传入西藏的,萨迎法王八思巴会见元世祖忽必烈后,把第一条··一哈达带回了西藏”的记载对“哈达”来源的研究提供了线索。著名藏学家巴桑罗布在(中国西藏》杂志上撰文提出:“八思巴…第一次返藏时向卫藏地区的菩萨、佛像和僧众官员敬献,赐奉哈达。”“根据藏语语音和组词分析,哈达不太像藏语,反而有点像“哈达卡”这一蒙语在藏语中的变音。”巴桑罗布的观点_吻合了蒙文文献的记载;因为我们可在(蒙古秘史)的201页和279页及(十善福白史册)的第九十页都能找到“哈达卡”一词的词根。(马可·波罗游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过年过节百姓拜见皇帝时用最珍贵的礼品金、银、玉石同白色的绸布一起捧献,百姓之间互相拜年时同样互敬白色的绸布,表示敬意和祝贺。这里提到的白色的绸布就是最初的哈达,并且与蒙古人历来崇尚白色有着密切的内在意义关系。

    那么,“哈达”如何代替马和不兀勒札儿成为婚俗中定亲物的呢?当时蒙古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活动,即拜年、馈赠、迎送及日常交往礼节上哈达的普遍使用导致了婚俗之定亲习俗中哈达替代马和不兀勒札儿。蒙古族民间故事(婚礼中献哈达的由来)讲道:“古之时有一个猎人有一匹白马。一天蟒古斯(即魔怪)来到猎人住的地方变成了和猎人的白马一模一样的九匹白马;这此变成白马的蟒古斯一到晚上就吃杀百姓。猎人想射杀蟒古斯,但分不清十匹白马中的哪些是蟒古斯,怕误杀自己的白马。有一天晚上猎人的白马托梦给自己的主人说:‘主人啊!救百姓要紧,你把十匹白马全给杀了吧,杀后从脖子的砍断处流出白色液体的就是你的白马。’猎人为了拯救百姓杀了十匹白马,把百姓从苦难中救了出来。可自己的白马也被杀了。猎人找到自己白马的尸首,用白色的布缠接后安放到高处。每当想念起自己的白马,猎人就手拿白色的布到安放白马的高处把白色的布挂在马的脖子上。”显然故事里所讲的把白马的尸首用白布缠接后安放到高处,想念它时手拿一条白布把它挂在白马的脖子上的故事情节就是从以马做定亲礼变为以哈达做定亲物的演变过程;只是把这个过程用民间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而已。《罗卜桑意丹著的蒙古风俗鉴》之婚俗篇中出现的“以哈达代马”“以哈达代羊”等记载进一步证明了这点。到了16世纪随着喇嘛教的传入,蒙古草原原有的礼仪之物一一哈达和带有宗教色彩从西藏传回的哈达结合在一起,哈达更有了浓厚的宗教色彩,首先成了敬佛的礼品,其次用到社会各种礼仪活动,当然也包括婚礼。以哈达做定亲礼品的习俗到现在为止蒙古族居住的各地仍然流行着,‘只是各地的说法、做法略有不同。
    总之,十三世纪时蒙古族婚俗中的定亲形式是以从马做定亲礼和吃不兀勒札儿定亲并存。随着社会的发展,十三世纪起拜年时互敬用的白色绸布(即后来的哈达卡)在蒙古社会的各种活动,即拜年、馈赠、迎送及日常交往礼节上的普遍重用,代替了原来的定亲礼品马和吃不兀勒札儿。到了16世纪哈达有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后更成了社会各种礼仪活动的上品,从而以哈达做定亲物的习俗一直衍用到现在的蒙古社会,只是各地的用法略有不同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