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黛玉之死,怎能只看到“…
新《红楼梦》选角有误?…
新《红楼梦》选角有误?…
新《红楼梦》选角有误?…
从新红楼黛玉看女人吃醋…
新版《红楼梦》很“聊斋…
从黛玉吃蟹看“清馋”
芙蓉姐姐上演雷人话剧 …
浅谈《林黛玉进贾府》中…
最新热门    
 
从林黛玉和直子来看中日文化差异

时间:2010-10-1 11:10:00  来源:不详
烧光被写满诗稿的手绢,最后悲伤地死去。
  直子和黛玉又是不同的:
  首先,在形象塑造上,直子像是一幅水墨画,林黛玉是一幅色彩艳丽的油画。在《挪威的森林》中,作者是从侧面来描述直子的形象。“只要有时间,我总会忆起她的面容。那冷冰冰的小手,那流线型泻下的手感爽适的秀发,那圆圆的软软的耳垂及其紧靠底端的小小黑痣,那冬日里时常穿的格调高雅的驼绒大衣……”。林黛玉不同,曹雪芹花费大量的心血在她的形象上。她美貌绝伦,又多才多艺。她有浓郁的诗人气质,知识渊博,全书中林黛玉名下的诗作最多:《葬花吟》、《风雨诗》、《五美吟》、《桃花行》等均为黛玉独作。
  其次,感情表达方式不同。直子是隐忍的,她总是沉默的,无论发生什么事,她的态度都是平静的。而林黛玉感情起伏很大,前一秒还在哭,后一秒便可以挂着泪水含笑。
  最后,人格的差异。直子深深地依赖着木月,他们仿佛是同一个人,一个是实体,另一个是影子。正如直子所说:“我们俩,相互细细看过对方的身体,像是双方共有似的,真是这种感觉。”而林黛玉却是个性鲜明又独立的人,林黛玉还直接反抗封建礼教,薜宝钗曾经一本正经地向她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信条,她丝毫没有放在心上。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直子和林黛玉的形象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若探求其产生不同的原因的话,便可知中日两国的价值观审美观的差异。
  首先,生活时代不一样。《挪威的森林》所讲的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恰逢战后日本社会政治上的动荡时期,旧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几近崩溃,而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形成。其作品密切关注日本后工业时代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孤独、空庄和失落的生存状态,作品所要体现的正是作者对这个物欲横流、缺乏人情味的“所谓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无情揭露和批判。
  《红楼梦》诞生于封建社会的末期。当时的中国,已经有资本主义萌芽,被统治阶级的生活日益严重,并且与统治阶级的对立和冲突也日益激烈。林黛玉对封建礼节及道德的反抗正反映了对女性平等地位以及自由婚姻的要求。这正是那个时代反封建作用的结果。
  其次,传统文化间的差异。在日本,佛教的影响力较深远,佛教强调“无常观”。即所有东西永远不可能存在于全世界。早晚一定什么地方消失。所以“死”和生“并不是对立的,反而是融成一体的事。”而中国推崇儒教,重视“现世”,人应该把集中力完全集中于现实世界,并且应该为了“现世”活着。为此,林黛玉用力反对“三因此四德”,并且正努力就勇敢来说为了能在“现世”实现自己爱情。
  尽管《挪威的森林》中的直子是生活在现代日本的女孩,《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生活在封建社会的末期的女性,但是直子以及林黛玉是日中文学作品里的典型女性形象。因此,将直子和林黛玉进行比较也是可以的,有一定比较性的。
  再者,中日审美观的差异。至于日本人, “物哀美”这个观念是日本古有的美学思潮。“物”指自然万物,“哀”即悲哀。“物哀美”是一种感觉式的美,它不是凭理智、理性来判断,而是靠直觉、靠心来感受。睹物伤情、物我同悲是物哀的最直观理解。所以作品中虽有欢娱却转瞬即逝、乐极生悲;虽有荣华,却好景不长、转福为祸。而中国一直推崇“自然美”,就是那些自然原有的感性形式,林黛玉被认为是“自然美”的典型,敢爱敢恨,任性,独立自由、天真率直。
  最后,作者的性格差异。村上春木是现代都市的旁观者。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作家对都市生活严峻而冷静的审视;看到繁华都市里青年男女的基本精神和生活状态;看到“高度发达的资本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