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从忧患意识到哲理意蕴—…
浅谈体育文化的全球化与…
浅谈黔东北土家族婚恋中…
浅谈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
浅谈土族文学艺术
浅谈水族酒文化
试析以平遥古城为例浅谈…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
浅谈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
浅谈毛泽东的“忧患意识…
最新热门    
 
浅谈从受众逆反心理看新闻炒作

时间:2010-10-12 11:41:21  来源:不详
[论文关键词]新闻炒作;受众;逆反心理
  [论文摘要]新闻炒作是违背新闻规律和专业精神的违规操作,违背了新闻真实客观的基本原则,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与声誉。新闻炒作引发受众逆反心理,受众逆反心理又反作用于新闻炒作,大大降低了受众对新闻炒作中信息的接受值,并使受众对整个新闻媒体充满疑虑和怀疑。本文阐述新闻炒作引发逆反心理的三个主要方面,对新闻炒作的表现和危害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避免新闻炒作提出了建议。

  所谓“新闻炒作”就是新闻传媒有意通过与事实的新闻价值不相称的报道规模,对某些人和某些事所作的渲染式报道,新闻提供者或新闻传播者有意识地介入其中,引导、强化部分新闻要素,以达到吸引受众注意、获取直接或间接商业利益的一种新闻运作手段。将受众进行单纯的市场利益衡量是当今新闻炒作的重要驱动力。在新闻炒作中,炒作者在把“客观事实”转化为“新闻事实”时进行有意识的再加工,通过灵活的营销策略,提炼出对受众具有绝对诱惑性和控制性的观点,使受众在媒介聚合的观点压力下被动地接受;同时,炒作者作为媒介意义传播的贵族身份进行倾向传播,通过高密集度的轰炸手段,实现轰动效应。
  媒体进行炒作的驱动力是为了吸引受众,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受众对新闻炒作是否真的甘之如饴呢?我们注意到,新闻炒作和事件营销在媒体中的见光度越来越高,受众对此的兴趣就越来越低,最初的好奇渐渐变得怀疑,继而抵触。受众在面对新闻炒作时,其逆反心理起到了主动的抵制作用。逆反心理是一种很有趣的现象,苏联心理学家普拉图诺夫在《趣味心理学》一书的前言中,曾特别提醒读者不要先阅读第八章第五节,而大多数读者却恰恰采取与告诫相反的态度,首先便翻看第八章内容。这就叫心理的逆反现象。受众的逆反心理,是指受众跟新闻本意相反的心理活动,是受众在接触媒体传播的信息时,抱着一种抵触的、反感的、甚至从反面接受的心理状态,表现出与新闻对立的思想感情,出现对新闻明显不信任的态度。受众逆反心理表现在:受众对媒体所报道的内容的事实判断或价值判断,与传媒所持的判断正好相反;传媒在报道内容中所蕴含或表现的情绪,不仅未被受众接受,反而激起受众反感;传媒希望受众采取某一行动,受众却反其道而行之。这种种逆反心理是相互联系的。
  大众传播中受众逆反心理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其中新闻炒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引发受众对新闻传播的逆反情绪;同时,逆反心理又广泛而深刻地反作用于新闻炒作,大大降低了受众对新闻炒作中信息的接受值。
  一、新闻炒作传播信息失真、片面和极端,引发受众逆反心理
  客观事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然而,一些新闻单位为了吸引眼球,提高经济效益,片面追求轰动效应和市场卖点,挖空心思炮制新闻,“语不惊人死不休”,甚至不惜造假,以刺激报刊发行量和电视收视率。于是虚假新闻、虚假信息通过不同渠道出现在大众媒体上,有的看似新闻要素具备,实则事实没有发生;有的夸大其辞,以偏盖全;有的违反常识,以讹传讹;还有的一好百好,报喜不报优等。这些都伤害了新闻报道质量、损害了媒体公信力,也给国家、社会带来危害。
  传播者是新闻媒体中的信息采集者、制作者、把关者和发布者,受众对其具有一种与此身份相联系的期待。传播内容失实、虚夸、片面或极端,也许一时能蒙蔽受众,而一旦真相浮现,受众顿时会便会有被欺骗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反感,进而对传播者产生怀疑、不信任的态度,并对后续的其他传媒内容不信任,形成逆反心理。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受众经历多次失真、片面的新闻报道之后,自然无法建立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