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从忧患意识到哲理意蕴—…
浅谈体育文化的全球化与…
浅谈黔东北土家族婚恋中…
浅谈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
浅谈土族文学艺术
浅谈水族酒文化
试析以平遥古城为例浅谈…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
浅谈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
浅谈毛泽东的“忧患意识…
最新热门    
 
浅谈从受众逆反心理看新闻炒作

时间:2010-10-12 11:41:21  来源:不详
对新闻的信任感。
  近年来,新闻炒作大有越演越烈之势,而且变本加厉,偏激一——不实——虚假——造假,手段叠出,花样繁多,大有将新闻炒作进行到底的趋势。仅2007年就出现“纸做的包子”、“功夫巨星洪金宝去世”、“史上最恶毒的后妈虐童”等多个耸人听闻的虚假新闻。尤其是“纸做的包子”的报道,引起强烈而广泛的社会关注,然而更为震撼的是,这居然是一起记者人为地导演编排的假新闻。但是,新闻工作者似乎没有从中吸取到多少教训。2008年新年伊始,《华商晨报》一条“国家颁布馒头标准:必须是圆形个头不能太小”的新闻激起了千层浪。各大门户网站纷纷转载这条新闻,一时间,一场由“馒头国家标准”引发的热议,不仅迅速成为老百姓街头巷议的中心,而且也成了众多网络媒体中网友们讨论的核心话题。有细心者找到这份国家标准进行对照,从头到尾,都没有看到记者所说的“馒头必须为圆形、椭圆形”或任何类似的表述。随即,国家粮食局出面辟谣,否认新标准规定馒头形状,并称新标准规定馒头形状纯属无稽之谈。毫无疑问,这又是一篇新闻工作者肆意追求轰动效应捏造的不实新闻。记者的无知和不负责导致公众对国家标准产生了误解,成为一个馒头引发的笑案。
  媒体应该提供给公众一份真实的资讯,但近年来,媒体前脚刚刊登报道,相关部门后脚急匆匆地站出来澄清“报道不实”的例子不胜枚举。对这种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的传播,受众自然会产生逆反心理,对传播者产生反感厌恶情绪,对传播内容也持不信任态度。
  二、无价值新闻反复炒作、轮番轰炸,引发受众逆反心理
  传播信号刺激“失度”,也可诱发逆反心理。心理学和生理学认为,对受众进行信号刺激到一定程度,超过兴奋所达到的一定极限时,就会使刺激者处于自我抑制状态。如果传播信号的强度超过受众心理的承受能力,就会表现为对信号的抵制,产生对信息的逆反和抗拒。新闻炒作对一些无价值事件进行过度的、不恰当的策划,夸大事实,人为地增加信息量,初期可能为媒体带来一定的短期效益,但由于它在内容上过于琐碎无聊,反复渲染只会使受众腻烦。靠这样的手段增加信号的刺激强度,信号强度越大,受众对信息的接受值就越小。因此,受众不但没有接受传播者传送的信息,反以为传播者在欺骗他,其对信息的逆反程度也就越强。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指出:所谓炒作有时表现为新闻报道量的大小,但如果这个事情对社会非常有意义,媒体报道量大就不能认为是炒作;如果事件非常小,就像一些有关明星私生活的报道,社会价值很低,却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往往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这就是无谓炒作。

  炒作更多的是一种故意的市场行为,如明星需要炒作,目的是为了提升人气;制片商需要“炒作”,目的是为了节目卖个好价钱;电视频道需要“炒作”,目的是既需要吸引观众,更需要吸引广告商;商家需要炒作,目的是为了吸引顾客,赚取更多的钱。因此,经常有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被媒体铺天盖地地炒作,添油加醋地爆出一些莫须有的“猛料”,恋爱、绯闻、结婚、生子、整容、车祸、失踪……“知情人”爆料、相关人员澄清、当事人言语闪烁,一来二去,炒得不亦乐乎。实际上,它对于社会对于人民又有多少价值?但有的新闻工作者却给予如此高度的关注,实在是对新闻资源的浪费。
  这些毫无价值的新闻,或许一时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但伎俩玩多了,其真真假假也就暴露无疑,久而久之,受众对这种毫无意义的炒作失望不已,继而厌烦不已。此时受众不再相信这样的新闻,总抱着一种看笑话的态度,第一反应便是“又是炒作”,哪怕这次是真的新闻,也没人当真了,随你怎么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