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试论赋体文学创作手法对…
试论清代“性灵派”文学…
试论明代士人“狂怪之风…
试论南北朝时代思想对卢…
试论方文山歌词对中国传…
试论中国与希腊的神话
试论清代桐城女性文学创…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在书籍…
试论电影《赤壁》对中国…
试论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国…
最新热门    
 
试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传统观念的变迁

时间:2010-11-17 11:38:19  来源:不详
予较多关注。维新人士受到西学的影响较多,但是他们并没有全盘接受西方的功利主义义利观,对狭隘的自私自利的功利主义义利观还作了专门的批判。康、梁在“中西会通”思想的指导下,追求中西文化的完美结合。他们试图调和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推崇群体利益和国家利益,这使他们的思想易于为时人所接受。维新人士把传统义利观的改造与反对封建专制、反对封建礼教的现实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主张“天赋人权论”,要求实现资产阶级民权、自由和平等;主张“新民”,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新伦理。维新人士的义利观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色彩,反映了中国新兴资产阶级的社会和经济要求,顺应了近代社会的发展潮流。

    作为革命人士的思想代表,孙中山、章太炎在义利观问题上突出“义”、“公”,这是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和革命任务的需要相适应的。一方面,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和洋务思潮、维新思想的宣传,使重利、求利观念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革命人士也就不需再作专门的大力提倡;另一方面,艰苦的革命斗争需要革命人士具备坚强的革命精神,发扬大公无私的道德风尚,勇于牺牲,乐于奉献。因此,作为重要的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孙中山、章太炎必然要突出“义”和“公”,当然,他们对于“利”和“私”也是肯定的。他们甚至还提出了触及封建统治基础的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平均地权”、“均分田地”的土地改革思想,从而把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推到了一个新阶段。孙、章追求的是“自利”与“共利”、“私”与“公”、道义与功利相结合的资产阶级义利观,在他们的义利观中,可以隐约看到传统义利观的影子。
  四、人才观—新变局需新人才
    人才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标准,在中国古代,人才观念的主导倾向是,“强调尊君爱民,重点在从事社会改革的任官的人才,对其他方面的人才重视不够。”因此,中国古代人才概念的第一个共同特点是:“都具有较浓厚的政治性,对政治、军事、文学等方面的人才重视较多,而对于自然科学家、技术发明家、艺术家、经济管理家、能工巧匠、民间群众领袖人物是谈得较少的”。清代至鸦片战争前,统治者实行严厉的思想统治政策,极力提倡空谈性理的程朱理学,并多次大兴文字狱,残酷压制不同思想。在严峻的现实环境下,考据训话治学盛极一时,文人学士埋头故纸堆,对国事民虞不闻不问。在这样的统治政策和学风影响之下培养的人才,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而造成整个行政机器效率低下。
    嘉道年间,社会矛盾尖锐,一部分知识精英转而提倡经世之学,主张做学问要学以致用,既反对繁琐考据,也反对空谈性理,由此而兴起一股畅谈“经世之学”的风气,集中表现在“经世文编”等著作的出版发行,而以魏源主编的《清经世文编》为代表。
    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对外交涉的需要,更加深了人们对实用人才的重视。在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面前,中国的精英们认识到中国在军事技术和工业生产方面与西方的巨大差距,而在对外交涉中对西方国家和近代国际外交的无知,也使清政府的外交官员们深感处处掣肘。严酷的现实使他们认识到,要应对新形势的要求,必须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培养新式人才。早在战争爆发前,黄爵滋就指出:“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此举之弊也。”魏源建议延请西洋工匠、舵师,教习制造及行船演炮之法,并于福建、广东两省武试中,增设水师一科,选拔制造、驾驶人才,视同科举出身。这是近代较早提出的主张改革科举、要求将实用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