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浅谈从中国传统文化理解科学发展观 |
 |
时间:2010-11-26 11:58:48 来源:不详
|
|
|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中国传统文化 以人为本 天人合一 和合 论文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项极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战略理念,党的十七大决定,在全党开展深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本文从深刻影响中国人的部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几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屹立不倒的力量源泉。1988年7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联合国会议上,联名提出:“二十一佳丝己的人类想要生存,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学习孔夫子的经典智慧。”近几年来,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中央电视合《百家讲坛》上讲授《<论语>心得》,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激起普通民众学习中国传统经典的热潮。“于丹现象”说明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一旦激活,会成为中国人民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项极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战略理念。 一、从中国传统文化“自强不息”理解“第一要义是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奋发进取、革故鼎新。《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刚健有为、勇于进取的精神,一直是激励着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动力。《礼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种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精神,孕育了自信、自尊、自立的民族意志。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种顽强拼搏、坚韧不拔、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心怀危机感和忧虑感的意识,深深地影响着每个中国人。"5"12"坟川大地震抗震救灾期间,温家宝总理在北川中学黑板上写下“多难兴邦”,这激励着灾区和全国人民奋发图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自强不息”精神的丫杠见。 二、从中国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理解“以人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内容非常丰富,有许多千古流传的警世名言。《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管子“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朱熹“国以民为本,社樱亦为民而立。”说明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根本巩固了,国家才能稳定。《尚书》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说明君王要充分尊重民意。孟子“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说明民心所向,不能违背;老子“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孟子“民为贵,社樱次之,君为轻。”说明要重视人民的主体地位。这些民本思想的经典性表述,为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源泉。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耶鲁大学演讲时引用了古人的一句话:“天地之间,莫贵于人。”阐述了中国政府目前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三、从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理解“可持续发展” &n[1] [2]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