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浅析中国文化对中国村镇…
浅析维吾尔族生态伦理思…
浅析地域文化差异与跨国…
浅析如何打造以人为本的…
浅析剪纸艺术与中国传统…
浅析《温公家范》中的家…
浅析老子与史怀泽生态伦…
浅析老子与史怀泽生态伦…
浅析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
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构…
最新热门    
 
浅析论中西传统伦理思想的理性精神与情感因素——苏格拉底与孔子伦理思想对比研究

时间:2011-07-12 22:09:26  来源:不详
从而清晰地把认知置于意志和情感之下。从“知者利仁”,也可以看出,知对于仁来说,不是体而是用,是有利于实现仁的技巧之知,不是为知而知,而是为用而知,为行而知。此外,孔子还把“情”视为“知”的主宰,认为“知及之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卫灵公[注: 卫灵公,即姬元,为春秋诸侯国卫国君主之一,他为卫襄公儿子,承袭卫襄公担任该国君主,在位期间为前534年-前493年(在位42年)。]》),强调“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他的弟子子夏甚至主张:“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因此,如果说在希腊哲学认同的“四主德”中,“智慧”总是统辖着“勇敢”、“自制”、“正义”,那么,在儒家伦理思想中肯定的“四主德”中,“智”却总是从属于“仁”、“义”、“礼’,。
    因此,孔子主张以“孝”作为基础,把血缘亲情看成是道德行为的理由根据和基本原则,用富于情感的道德来规范个体的感性欲望,情感与道德有一致的一面。
  三、结束语
    中西方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生成了苏格拉底与孔子不同的伦理思想。苏格拉底强调理性的知识,而孔子则彰显情感。苏格拉底把理性知识与感性情感区分甚至割裂开来,强调二者在道德中领顽,认为理性知识才是人的道德行为的根本原因,把道德与知识等同,主张道德之理仅存在于理性知识之中,善恶是非也只能由知识这个标准来判断。相比之下,孔子虽然指出了知识与情感之间的差异、但没有突出二者的冲突与对立,而是认为血缘亲情才是道德行为的根据,明确将情感置于知识之上,主张道德之理存在于情感之中。结果,苏格拉底就将一切德性终极性地归属于理性知识,而孔子则将一切道德规范终极性地归属于情感。因此,我们研究苏格拉底与孔子的道德哲学对于实现中西文化的交融、互补,对于构建当代中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页  [1] [2] [3] [4] [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