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正文
商圈百年流变:随政治浮
矛盾混合体:百年后如何
南社纪念馆在苏州开馆:
香港电影百年(1909-200
美主流媒体眼中的中国百
美主流媒体眼中的中国百
美主流媒体眼中的中国百
百年陕西省图 扑朔迷离
云南陆军讲武堂百年庆临
一百年前陆士谔预言世博
最新热门    
 
南社百年血脉何在:当年囊括中国半数精英

时间:2009-12-1 11:10:15  来源:不详
新知识分子;第二代是以孙中山、黄兴为代表的共和知识分子,第三代是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知识分子。这三者之间并不是绝对不可变化,天地之大,历史之复杂,人之渺小,知识分子该如何自处,这是个永久的课题。

(

南社的血脉

46岁的张夷称72岁的柳光辽为“光辽兄”,碰到86岁的徐国昌,他也是以兄相称。他们分别是南社三位创始人陈去病、柳亚子、高旭(高天梅)的后人。南社的血脉,传承下去并不容易,它曾经就那么被截断。即使是直系后人,一些人也在成年之后,才知道家族的历史。...


与外祖父的“相逢”

外祖父陈去病去世了整整三十年后,张夷才出生。

25岁时,他和外祖父“相逢”——他参与整理陈去病的着作、文稿的工作整整21年。今年,一套装帧典雅共六册的《陈去病全集》出版了。

望着书房那堆摞起来足有两米多的文稿,能在南社百年纪念日到来之前,把创始人陈去病的所有文集整理出版,张夷唏嘘不已,“总算是对外公和大姨有交代了。”

17岁才知道外祖父姓名

作为外孙,当《陈去病全集》的主编,似乎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对专业是园林设计的张夷来说,要统筹一部三百五十万字文集的整理和修订——这里面,有诗词、戏剧、新闻、评论,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军事,不亚于翻爬一座文字的“珠穆朗玛峰”。

更何况,直到17岁,张夷才第一次听说外祖父的名字,在此之前他对外祖父一无所知。

1985年大姨陈绵详找上门来,希望张夷的父亲把陈去病的文章搜集、整理出来。

陈去病有六个子女,陈绵详是大女儿。她从小就跟着陈去病在南社活动,也是南社成员,编号1100。

从小学到初中,每次填表,张夷只填父母的名字,外祖父这一代的名字父母都是不让填的。

有时,张夷会听到外婆和父母私下里低声说起外祖父,偶尔,他也会听到“南社”这样的词汇。他不知道什么意思,大人们也从不和他多说什么。

那个时候正逢“文革”期间,家里很不太平,父母和舅舅都不再住在家里,还把家里的门窗都用木板钉上、封住,一些书啊、文稿啊什么的,被大人们带着四处存放,张夷和几个兄弟姐妹都被寄养在母亲的一位同事家里好一段时间。

“文革”结束后,张夷读高中。1980年,就在高考复习的一节历史课上,历史老师提起了南社和陈去病。讲到陈去病,这位毕业于南开大学的历史老师指着张夷说,他就是陈去病的外孙。

全班同学都以一种钦佩羡慕的眼神看着张夷,张夷却愕然又觉得滑稽。历史老师和担任学校高中地理老师的母亲是同事,“自己的外祖父是谁,还要外人来告诉。”

1981年10月9日,胡耀邦代表中共中央作的《在首都各界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把陈去病列为33位辛亥革命时期风云人物之一,位居第20,给予了充分肯定。

这个评价让家人们全都如同吃了定心丸,从那时起,他们开始放心大胆地谈论和回忆陈去病,开始着手收集整理他的书籍和文稿。这项工作当仁不让地落在大姨身上。

然而,没几年,1985年,陈绵祥去世。去世之前,她特地把张夷的父亲找去。张夷的父亲张左一是个剧作家,算是陈去病六个子女及后人中,唯一从事文字工作的,陈绵祥把手里的工作托付给了张左一。

从“小开”到研究者

直到1988年,张左一退休后,才有时间开始这项工作。但是,工作一开始,张左一就发现陈绵祥所收集的文章仅仅是冰山一角。

从此,张左一就开始奔波于苏州、上海、南京等各地的图书馆、文史馆,想尽办法收集有关陈去病的资料。那个时候,图书馆等部门的人很不好打交道,舟车劳顿的张左一不但要花上很多钱在借阅和复印等开销上,有时候还会备受刁难。

而那个时候的张夷,在单位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