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正文
拆迁裁决书塞进李鸿章故
李鸿章洋后裔雷蒙教授合
李鸿章“洋后裔”合肥寻
揭秘李鸿章家族 后人现
揭秘李鸿章家族 后人现
是非李鸿章:为现代化折
李鸿章后裔在合肥举行家
《李鸿章回忆录》轰动欧
庚子年孙中山李鸿章联手
轰动西方世界的伪造的《
最新热门    
 
李鸿章俄国传授做官之道

时间:2010-1-6 11:25:18  来源:不详
章最感兴趣、参观最多的就是军事。李鸿章所创的北洋海军,7艘主力军舰中,5艘(包括定远和镇远)是在德国订做的,另外2艘(经远、来远)来自英国,此外,北洋海军基地的大炮也是德国所造,所以,这两个国家的军事成为李鸿章考察的重点。在德国,除了参观来复枪厂、伏尔铿船厂、克虏伯兵工厂,李鸿章还在德皇陪同下观看了装备精良的德军进行娴熟演练,并“失声”长叹:“苟使臣有此军十营,于愿足矣,况更多多益善,尚何幺麽小丑之足为华患哉!”这话当着威廉二世说,未免有恭维的成分,但也是李鸿章的心声。他话中的“幺麽小丑”,显然就是指日本。在英国,李鸿章正好赶上海军在朴次茅斯军港阅兵,尽管他去得晚了些,一些军舰已各回本港,只剩下47艘军舰(铁甲舰27艘,巡洋舰20艘),但较之北洋海军(铁甲舰2艘,巡洋舰5艘)仍强出数倍。所以,李鸿章十分震撼:“余其身在梦中耶?胡为而竟有大铁甲船六十艘,一国同时丛泊耶!余在北洋,竭尽心思,糜尽财力,俨然自成一军。由今思之,岂直小巫见大巫之比哉!”另有英国记者问及李鸿章在访问中最“铭心刻骨”的是什么,他应以三事:一为“俄主升冕之大荣”,二为“德营操兵之大盛”,三为“英舰列阵之大威”,三有其二都关乎军事。不过,这些东西在柏杨看来,不过是拳击手漂亮的手套,更被梁启超讥为“无盐效西子之颦,邯郸学武陵之步”。

除了军事,李鸿章还很注意考察西洋的经济。这并不奇怪,因为洋务运动的口号中除了“自强”,还有”求富”。李鸿章兴趣盎然地广泛参观了钢铁厂、造船厂、机车厂、纺织厂、银行、电站等。作为洋务运动的主将之一,李鸿章对经济有相当的了解,他在美国记者面前驳斥美国的排华法案时说:“所有的政治经济学家都承认,竞争促使全世界的市场迸发活力,而竞争既适用于商品也适用于劳动力。……不幸的是,你们还竞争不过欧洲,因为你们的产品比他们贵。这都是因为你们的劳动力太贵,以致生产的产品因价格太高而不能成功地与欧洲国家竞争。劳动力太贵,是因为你们排除华工。”如果不注明出处,很难相信这些话出自李鸿章之口。李鸿章回国后第五天给好友吴汝纶写了一封信,对比西洋,他认为清国有两大不足,一条是“政杂言庞”,另一条就是“生财之法不逮远甚”。在给朝廷的奏折中,李鸿章又明确表示,清国如果打开国门参与世界商品经济往来,不但能富强自己,还能因为贸易的双边性而制约对方。此论可谓远见卓识。

李鸿章受批评最多的是在政治制度方面的浅识短见。那么,此番出洋,李鸿章是否有所触动呢?从李鸿章的行动看,他至少已经比较留意国外的政治体制。在抵达英国的第三天,李鸿章就访问了英国的议院,只是运气不好,当日下议院“议员殊少,无甚可观”,所以只待了半个小时。在上议院,李鸿章又与一名“贵绅”“略谈片刻”。在美国,李鸿章也曾访问国会,但当时“残暑未退,议员皆不入直,故院中阒其无人”,也没看到什么。如果说李鸿章对欧美政治体制不了解,似乎并不准确,在他的幕僚中,至少马建忠就介绍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学说,薛福成也推介过英国议会的两党制,郭嵩焘任驻英、法公使后,甚至敦促李鸿章接受西方的教育体制和政治制度。准确地说,李鸿章对西方政治制度不是一无所知,但有两点不足:一是认识肤浅。在马关春帆楼与伊藤博文谈判期间,他居然把国外的议院等同于中国的都察院,还说这是汉朝就有的,不容易裁掉。二是拒绝接受。李鸿章是一个实用主义者,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他亲眼看到西洋武器的威力,深知大清国不敌,故终生避战主和。另一方面,李鸿章没有机会去感知西方政治制度的优越性,相反,他根据自己的中国经验和亲身经历,反而认为两党制或多党制不好,就像中国官员之间钩心斗角一样。与俾斯麦相比,格兰斯顿(1868~1898年间四任英国首相)对中国比较熟悉,他的妹妹曾因吸鸦片上瘾,所以当英国下议院就是否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投票时,他投了反对票。格兰斯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了一件事,他听说李鸿章喜欢发“人之素志”,都想好怎么答了,不料李鸿章却问了他这么一个问题:“君与今相沙士勃雷侯(即索尔兹伯里)志相同、道相合乎?”此话显然是有感而问。如果这句话还有点含沙射影,另一个例子就直截了当了。在美国,当有记者问李鸿章“什么是您认为我们做得不好的事”时,他认为只有一件事让他“吃惊”,那就是:“在你们国家有形形色色的政党存在,而我只对其中一部分有所了解。其他政党会不会使国家出现混乱呢?你们的报纸能不能为了国家利益将各个政党联合起来呢?”

悬疑中的李鸿章

尽管李鸿章的认识还没完全到位,但毕竟亲眼看到了欧美的富强,向西方学习的决心进一步坚定。在俄国,他表示“将博考诸国致治之道,他日重回华海,改弦而更张之”。回国后,李鸿章向慈禧和光绪汇报出访情况,即“沥陈各国强盛,中国贫弱,须亟设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