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正文
离我们并不遥远的唐代(
和解还是救济?对日索赔
20万越南难民在中国:我
许倬云:我们给蒋经国打
滇西唯一站出来的前慰安
孔东梅:将红色经典文化
我们的父亲贺龙:采访贺
健在的地下工作者:谁来
朱德为何始终是我军无可
末代皇姑金志坚:皇家进
最新热门    
 
年是我们民俗的活化石

时间:2010-2-11 12:07:05  来源:不详

年是百节之首,年是中国人节日中的大王。年有多大,你在年根底儿到全国各地的火车站、汽车站、客运码头、机场看上一眼就知道了。那排山倒海、携大包小包的人流就是“年”。年,是人心向往的力量;年,是人们信念的朝向。

也许在政府的眼里,年是春运;在企业的眼里,年是放假;在商家的眼里,年是商机。可在爹妈的心里,年是团圆;在游子的心里,年是回家。年,只有在个体的生命体验中它才有最本质的含义。这个含义就是“爱心回家。”

家是什么?家是温暖,家是爱,家是我们的血脉,家是我们灵魂的根系。

其实,年的最早文化含义不是回家。而是经历着原始崇拜、节气祭祀、鬼神迷信、禁忌等习俗。过年始于周代,《诗经·豳风·七月》就记载着那时庶民年底结束农活时,在家里用火烘暖屋子,用烟火熏走老鼠,一家男女老幼,准备过年的情景。“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在喝酒吃肉的时候,就彼此说拜年的话了,“万寿无疆”。到了汉代,人们迷信,过年就成躲避一个叫“年”的鬼怪了。人们在桃木板上画上神荼与郁垒两位神的形象用来驱鬼。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融合,年的文化含义也不断发展和丰富。有些节日与风俗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可年俗却由民间沁入宫廷。隋唐时朝廷极尽奢华的除夕之夜都是歌舞通宵,连唐太宗也在除夕之夜附庸风雅留下过《守岁》的诗:“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其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从中可见宫廷过年的盛况。

无论皇权更迭还是战事连绵,什么力量都没有让过年这一习俗从“大王”的位置退让到“小王”。过年的内容与方式也与时俱进。人们不断剔除年文化的糟粕,比如尊卑等级的礼仪,男女有别的戒律,崇拜鬼神的愚昧,而把那些健康、文明的内容不断装进来,让过年的脚步从不与时代的发展脱节。你创造出神话形象,我就学会了画桃符;你有了诗词,我就贴对联;你发明了火药,我就放鞭炮;你发明了货币,我就有了压岁钱;你发明了电脑,我就电子贺卡拜年;你发明了手机,我就短信拜年;你喜欢看电视,我就创造了“春晚”……年,就这样紧紧地粘贴着我们的生活。

从过年的形式与内容的发展中,可以把脉汉民族民俗进程的演变。它平缓的变化,久远的积淀,不像政治、军事、运动那样大起大落、风云突变,也不像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由石斧、陶罐、青铜冶炼到蒸汽机、电气化、数字化那样明显。年是一个潜移默化、节奏缓慢的过程,它渗入到历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的细微末节,表现出一定时期人们的心理特征、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回家过年,是情与爱的团圆,是家族血脉的融合。这样的状态让身体快乐,让精神舒适,让灵魂有了假期,能为我们再次开始人生的启程添加足够的动力。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