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正文
考古之争还是利益之争 
派系、权力之争下的民国
虞姬和吕雉的楚汉之争(
蒋李之争白热化 阎锡山
黑瞎子岛的今与昔 教科
朱毛之争:毛泽东人生中
毛泽东改变计划 “摆平
康熙帝与中国礼仪之争:
错过历史:北宋改革在朝
历史上4次中医存废之争
最新热门    
 
约法之争与蒋介石软禁胡汉民事件

时间:2010-2-21 10:34:54  来源:不详

胡汉民
胡汉民

文章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杂志

作者:杨天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孙中山早年主张法治,晚年倾向于党治。1928年,国民党统一全国,宣布训政开始,由此产生党治和法治之争。蒋介石受中原大战刺激,接受胡适等人权派的要求,主张制定约法,进行"政治刷新",而胡汉民则以孙中山"遗教"为依据,反对在当时制定约法,并在许多问题上批评和牵制蒋介石。其结果是,蒋介石以暴力压制不同意见,一场有关民主和法治的论争转化为反民主、反法治的演示。

一、 南京政坛的一次强震

自1931年2月上旬起,蒋介石日记中逐渐出现对胡汉民的强烈不满和攻击之词。2月9日日记云:"见人面目,即受刺激,小人不可与共事也。纪念周时几欲饮泣,而又耐止,何人而知我痛苦至此耶!"这里,蒋介石仅用了"小人"一词,没有点名,但是,这位"小人"在第二天的日记中就登场了。10日日记云:"胡专欲人为其傀儡而自出主张,感情用事,颠倒是非,欺罔民众,图谋不轨,危害党国,投机取巧,毁灭廉耻,诚小人之尤者也。余性暴气躁,切齿胡某,几忘其身矣,奈何弗戒!"从这一段日记可以看出,蒋介石认为,"胡某"也者,罪大恶极,他使得蒋介石"性暴气躁","切齿"痛恨。

其后,蒋介石在日记中对"胡某"的攻击就接连不断。13日日记指责其"挑拨内部,诋毁政治,曲解遗教,欺惑民众"。15日日记指责其"破坏党国,阻碍革命","以司大令(斯大林)自居,而视人为托尔斯基(托洛茨基)"。25日日记则称:"今日之胡汉民,即昔日之鲍尔廷(鲍罗廷)。余前后遇此二大奸,一生倒霉不尽。"十几天之中,由"小人",而"胡某",而直书"胡汉民",标志着蒋介石怨愤的迅速增强。

这一时期,胡汉民问题使得蒋介石性情乖戾,难以自制。18日日记云:"近日性躁异常,恐将偾事。"25日日记云:"为胡事又发暴怒。"26日日记云:"在汤山俱乐部痛述某之罪状,几为发指。"当日中午,蒋介石与邵力子谈起胡的"罪状"时,再次动情,"心为之碎,自知失态。"

也就在25日,蒋介石制定了一个处理胡汉民的14点计划:1.请胡私邸;2.派监视护兵;3.令警察监视胡的寓所;4.请孙科往见,在"公开审判"和"自行辞职"两者中问胡自愿;同时要胡保荐立法院正副院长,并要胡函慰立法院各委员,使其安心供职;最后将胡迁往中山陵。以上各项对胡,以下各项为善后,计有:明告中央委员;开国民党中央临时政治会议;开中央常务会议,推任立法院院长;由监察委员提起弹劾,令国府紧急处分,严重监视;监察院提起政治弹劾;通告各地党部与各军队等。当然,蒋介石也没有忘记控制新闻,"令各报不准登载中央未发表之消息"。其中还包括"请立法委员组长明午吃饭"一条,考虑得相当周密。

28日晚,蒋介石以宴客为名,邀请胡汉民到自己的住所晚餐。胡到后,便从首都警察厅长吴思豫手里得到了一封蒋列数其"罪状"并有其亲笔修改手迹的信件,又从邵元冲口里得知:"蒋先生想请胡先生辞立法院院长。"胡坚决要求蒋出面,两人激烈辩论到深夜。第二天,胡汉民具书"辞职"。当日,移送汤山软禁。3月8日,移回南京,仍然处于软禁状态中。

这就是本世纪30年代初著名的胡汉民"被囚"事件。早在同盟会时期,胡汉民就追随孙中山,献身革命,长期充任孙的助手,堪称"党国元老"。他当时任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南京国民政府委员、立法院长。"事发以后,举世骇然。"他的被软禁无疑是南京政坛上的一次强震。

二、20年代末期至30年代初期的"党治"与"法治"之争

要了解蒋胡之争,首先必须了解孙中山的有关思想和蒋胡之争的历史环境。

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他的目标一开始就定位在将中国建设为世界上的头等民主国家。但是,他又认为,这个境界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还在同盟会时期,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即将中果实现民主和法治的进程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阶段。军政时期适用于革命军初起之时,军民共同受治于军法。训政时期适用于三年之后,各县军政府将地方自治权归之于当地人民,由人民选举地方议会议员及地方行政官员,同时制定约法,规定军政府和人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