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清末肃亲王善耆与川岛浪
英雄美人:清末状元外交
清末革命军与清军战斗老
中国第一个红十字会的来
百年前的中国:美地理杂
清末震动山东的大案:潍
国外清末新政研究专著述
清晰地再现清末民初的风
义和团运动与晚清 新政
论清末的经济法规
最新热门    
 
清末新政时期的地方*参与

时间:2007-3-9 16:38:08  来源:不详
,大大降低了地方*参与的水平。

  对于清末地方*参与强度的考察,将从另一个角度有助于说明当时*参与的水平。*参与的强度就是指*参与对公共政策影响的程度,也就是指*参与的有效性和重要性。对此一问题的考察,可以通过对地方自治选举结果的分析来说明。

  从全国范围看,清末省谘议局议员的出身背景:1.有功名的士绅阶级占91%,其中进士占4.7%,举人占19.1%,贡生占29.7%, 生员占37.5%;2.国外留学者约占20%,以留日者居多;3.多数议员均曾在中央或地方政府中担任过职务,尤多中上级官吏;4.议员多数家庭殷富〔4〕。

  从山东省的情况来看,至省谘议局成立时,共有议员109人, 其中进士5人,占4.6%;举人19人,占17.4%;贡生共计21人,占19.2%;生员共计50人,占44.9%;无功名者6人;出身不详者6人,共中71人受过新式教育〔2〕。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从局部还是从整体上看,都能得到大体一致的结果。由于在财产、性别、教育程度上对选民资格的限制,清末民初的*参与实际上是一种地方精英的*参与。地方精英在选举投票过程中,为自身利益所驱动自然会推举本阶层的人选,选举结果表明了其*参与的有效性和重要性。当代美国*学家乔·萨托利在有关民主的论述中提出这样一个命题:“可得到的自治强度同所要求的自治广度成反比。”〔5〕以此命题出发来分析当时地方*参与的强度,由于清末地方*参与的范围局限于地方精英,其广度相对缩小,这时期地方*参与的强度是相对较高的。至于省级以下地方自治,其*参与的强度是极其低下的。清末新政时期的地方自治面临重重困难,因为这种*参与是中国历史上的初举,所以在具体运作时不知从何下手。从几个省份的情况来看,大都是从成立地方自治研究机构、培养地方自治人才入手。从湖南、山东、河南等省的状况看,大都如此。湖南省至1911年3月,共培养有2819名自治人才〔4〕,山东省自治研究所于1909年1月开办的第一期自治人才训练班就有学员200余人〔2〕。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收效不大,加之上述选举资格的种种限制条件,使得地方*参与的基础极为薄弱。此地方自治的主动权完全操纵在官方手中,由此而产生的地方*参与完全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