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早期防弹衣:二战中日本
晚清驻外公使与义和团运
早期中国*党人对义和团
论晚清商品博览会与中国
定宜庄满族早期的一夫多
早期香港工人阶级状况
试析1860——189
论港英政府早期华人管治
论清政府早期的澳葡政策
澳葡殖民政府早期*架构
最新热门    
 
早期驻外使节对晚清经济变革的贡献述论

时间:2007-3-9 17:21:25  来源:不详
>了一个相当艰难的过程,它是鸦片战争后中外关演变的必然结果,具有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简而言之,列强对中国遣使驻外的强烈要求是清廷遣使驻外的外部因素;清廷内部以洋务派为代表的开明务实官僚认识到遣使的必要性,积极酝酿对外遣使,这是清廷遣使驻外的内部动因;而1875年发生的马嘉理事件成为清廷正式派遣常驻使节的契机。光绪元年7月28日(1875年8月28日),清政府任命郭嵩焘为出使大臣赴英,负有“谢罪”、常驻双重职责,后又派刘锡鸿为副使。1877年1月, 清廷第一个驻外使馆在伦敦创设,郭嵩焘成为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从此,使节步出国门,联翩驻外,揭开中外关的崭新篇章。 

1875年至1911年,清政府实派出常驻公使59人,出驻19个国,且多为一人兼摄数国使节。1895年之前,近代使节度处于创建阶段,派出的使节数量较少,任职时间较长;出驻12个国的22位公使(署理公使及未成行者除外)大多数为思想比较开明的洋务专,对西方世界的解比当时大部分官僚士大夫要多一些,但无人受过正规的外语和国际法训练,仍然深受儒学说的浸润,且外交官一般并非实官,只是一个临时差事,这就与甲午战后近代使节度纵深发展阶段的外交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