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中国时报:盟军诺曼底登
安东尼奥尼拍《中国》:
揭秘新中国电影第一个吻
新中国的红色颂歌 ——
中国的音乐家和管弦乐的
渐行渐远:清代中叶朝鲜
新中国经济第一战:意义
毛泽东拒批斯大林:莫斯
流落缅甸的中国远征军老
2000年前中国人洁齿法:
最新热门    
 
近代中国对外模式及演化

时间:2007-3-9 17:22:21  来源:不详
夏,外夷狄”的观念了。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诸华,诸夏与东夷,南蛮,北狄,西戎四夷名称的出现。这种对中原农业民族(华夏)与周边游牧民族(夷狄)的划分,被历代中华封建王朝所继承,继而发展到明清之际的的“夷夏之防”(王夫之语)。从对华夷的简单区分到从华夏主体意识出发,对周边诸夷的戒备和防犯,它所宣扬的是典型的华夏中心主义和华夏民族高人一等的种族优越感,显然,它把来自中华以外的任何国家和民族都视为“化外之邦”和没有文化教养的野蛮人。

在大清王朝诸代统治者的思想中,国家“平等”的概念是没有的,任何国家和君主要和大清发生关系,必须以藩属国的身分出现,否则就不可能有任何方面的来往,而作为藩属国,必须接受大清王朝的统治(表现形式之一便是“册封”),必须履行大清王朝所规定的义务(具体表现在“朝贡”)。这种宗藩关系之所以得以建立并保持相对的稳定,是因为当时大清帝国无论从哪一方面都比周边国家强大,对周边国家有一种强劲的控制力量,以此为基础,对付外邦的两种基本手段:“剿”(进剿,征伐)和“抚”(安抚羁縻)便脱颖而出。首先,自古以来,中华帝国对那些桀傲不驯的蛮夷一贯作法便是大兵进剿,凭借中国强大的国力,这种进剿往往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结束,进剿的结果不是将外夷驱逐至远便是使其俯首称臣。其次,作为进剿的补充手段——抚,也是中华帝国对外邦采取的一种以退为进,以守为战的策略,当进剿遇到一定的阻力而达不到一定效果时,当进剿损兵折将费财靡饷给帝国带来巨大的损失时,统治者往往会采取这种兵不血刃的怀柔手段,通过武力和金钱的软硬兼施,以此达到使外邦臣服的目的。大清同周边国家的宗藩关系,便是这种安抚政策的最好体现:一方面,作为宗主国的大清并不谋取对周边国家的特殊经济利益,在朝贡中采用了“薄纳厚赠”的政策,使藩属国的朝贡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事情,即所谓的“朝贡贸易”,另一方面,宗主国往往对藩属国的君主以武力方面的支援,帮助藩属国抵抗异族入侵或镇压国内的反对派,以此来维护其统治。这种政策既维护中华帝国在“天下”的霸主地位,又使中外相安无事,处于和平靖安状态中。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