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中国时报:盟军诺曼底登
安东尼奥尼拍《中国》:
揭秘新中国电影第一个吻
新中国的红色颂歌 ——
中国的音乐家和管弦乐的
渐行渐远:清代中叶朝鲜
新中国经济第一战:意义
毛泽东拒批斯大林:莫斯
流落缅甸的中国远征军老
2000年前中国人洁齿法:
最新热门    
 
近代中国对外模式及演化

时间:2007-3-9 17:22:21  来源:不详
觌面接仗,似此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故所谋未免相左”〔10〕。由于清军使用的武器明显落后于英军,致使每场战役都与“所谋相左”,这无疑是清军屡遭败绩,毫无胜算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从血的教训出发,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在承认自己不足的前提下,公开号召国人向外国学习;但在天朝至上的氛围里,有多少真知灼见能够被统治者采纳呢?这就注定要有第二次鸦片战争再认识。通过两次战争的洗礼,大清统治者终于认清了坚船利炮的威力,终于承认了在天朝之外还有强大国家的存在,最终,以“自强求富”为目的洋务运动广泛开展起来,“师夷长技以制夷”得到了贯彻和实施。不过应该看到的是:大清“师夷长技”的根本目的,仍是为了“制夷”,而“制夷”最根本的方法,仍然是“剿”,为了提高自己“剿夷”的能力,必然要提高自己军队的战斗力,要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必然要保持优良的武器装备,即而必须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洋务运动虽然开展了学习西方的先河,但这种学习却有着极大的局限性,他们的学习仅限于外夷的“器物”,即所谓“以中国之纲常名教为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冯桂芬语),而疏于对“器物”后面异族文化和文化后面深层结构的学习和探索,因此,这种学习只是只知其表而不知其里的学习,是为了施展自己的对外政策,加强自己剿夷能力的一种主动。这说明,虽然有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虽然开展了洋务运动,大清统治者“天朝上邦”的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因此,以此为指导思想的对外模式也不可能有根本性的转变,大清仍然把包括英国在内的资本主义国家视为“夷”,只是不同于以往大清接触的任何蛮夷而已。“诚未可以匈奴,回纥待之矣”(刘锡鸿语),大清仍然不承认与自己平等的国家存在(这从迟迟不愿派出驻外使节也可窥见其底蕴),仍然抱着华夏中心主义做着天下共主痛剿蛮夷的美梦。这就注定了以后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也注定难逃列强的宰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近代中国对外模式也就此走到了尽头。

注释:

〔1〕梁廷@④《粤海关志》第33卷,第8页

〔2〕《林则徐集·奏稿》第702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