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没有相关中国历史
最新热门    
 
张佩纶与中法战争

时间:2007-3-9 17:23:35  来源:不详
于他族”[①a],主张严备边师以御敌侵,首先,大力抓好水师建设,使南北洋水师成为一个系统,尤其应重点营建广东水师,一旦开战,方能从海上对西南陆路战场进行支援。其次,派滇、桂军各一支出兵越南,以抗衡伺机而动的法军。张佩纶举荐唐炯为滇军统领,徐延旭为桂军统领,各自率兵入越,分兵驻扎在山西、北宁等重要城市。再次,朝廷应改变以往排拒刘永福黑旗军的政策,用他们打击法军。最后,联合与法有隙的国家,尤其是德国,创造有利于中国的形势,使法国在侵略行动上心存顾虑,不敢恣意妄为。

主和派的代表人物李鸿章则认为,中国积弱,本不能战胜法国;若冒险迎战,万一失败,法国可能会趁势凌压勒索,“战”只会遭受比“不战”更重大的损失。为此,李力主废战求和,希望以“小退让”来换取大安定。作为主战派的重要代表,张佩纶则坚决反对和谈,主张备战,上奏称:“知法志在蚕食,和约断不可凭;知越境逼犬牙,藩篱断不可撤,与其隐忍纵敌而致之于门庭,不如急起图功而制之于边徼”[②a]。

对于这场争论,有的论者认为张佩纶等清流派不顾当时中国军力的实际情况,只是纸上谈兵;而李鸿章充分了解中国的海军营建尚仅具雏形;陆军虽已有洋式装备,仍不能与训练有素的法军相比,因此尽量避免与法国的军事冲突是明智的。这种观点是可以商榷的。首先,从中法战争的实际战斗过程看,中国军队并非不堪一击,谅山大捷充分证明,只要部署正确,敢于战斗,法军不是不可战胜的。诚如沈渭滨先生在《甲午战争与翁同和的士大夫本色》一文中所言:“面对汹汹而来的入侵者,敢不敢抵抗是检验理性与良知的第一位标准”,“‘知情而后能战’只有在敢战之后才显出它的理性价值”[①b],李鸿章缺少的就是敢不敢战的决心。其次,张佩纶并非不知中国军力的实际,但他仍认为即使“和”,亦必须以“战”为前提;不作任何战事准备,不示敌以应战之志,一味求和,于国只会有害无益。他批评李鸿章“怯敌如此,恐将蹈商于诳楚之辙,受璧马假虞之欺,虽法全予我以北圻,岂能守哉?”[②b]责备李“处人臣极地,负天下盛名,舍力持正论、厚集边防,无可言者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