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孙中山一生三次到北京:
1945年孙中山之子孙科被
孙中山在这里当选临时大
马君武拳打宋教仁 受到
萧龙友为孙中山诊病
《孙中山之死》南京遭禁
中山陵为何没有墓志铭
孙中山不赞成“鼓掌通过
孙中山家族后人生活现状
松本楼:昔日招待孙中山
最新热门    
 
孙中山庚子惠州起义的性质和特点

时间:2007-3-9 17:43:19  来源:不详
清两广总督李鸿章受英国人运动,一度有宣布两广“独立”之意。他的幕僚刘学询曾为此函请孙中山“速来粤协同进行”;时何启也受港督卜力鼓动,找陈少白拉拢兴中会“辅佐”李搞两广独立。孙当时“方经营惠州军事,颇不信李鸿章能具此魄力”,但又认为“此举设使有成,亦大局之福”,故不妨一试。(注: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中华书局1981年重印本,第77页。)(三)当时的日本政府及日驻台总督儿玉源太郎,妄图利用兴中会之活动来向福建扩张,对孙的起义计划伪表同情,许以起义之后可相助。孙认为这些因素对兴中会发动惠州起义是十分有利的,而菲律宾独立军的驻日委员又应允将上年所购之枪械供起义之用,我们正可“趁机而起,建立义军,实现夙愿”。(注:宫崎滔天著、林启彦改译注释:《三十三年之梦》,花城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1年版,第175页。)

  孙中山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环境,始终把惠州起义的接济工作放在依赖帝国主义的援助上面,而对英日等国分裂两广、福建的阴谋缺乏必要的警惕。他那时完全依恃外援,当然有其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就主观原因来说,孙中山当时把近代社会的一切罪恶——包括帝国主义的入侵在内,统统都归咎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认识不到造成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总根源就是帝国主义,因而对其怀有幻想和易于轻信。就客观原因而论,孙领导的兴中会当时在国内没有立足之地,其革命活动的经费,全需依赖海外华侨捐助;其武装起义的军械,也全仗从外国购买和输入。他寻求外援是迫不得己的,也是完全必要的。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孙中山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乃至以后一段时期,都对帝国主义怀有幻想,没有提出鲜明的反帝主张和相应的对外政策,而是寄望日、美、英等国能援他领导的民主革命斗争。

  为践刘学询之约,孙中山于1900年6月中偕同日本人宫崎寅藏、平山周等十多人,由日本乘法国的烟狄斯号轮抵达香港海面。7月18日,李鸿章离港北上后孙、李合作尝试两广“独立”的计划遂告落空。同一天,孙中山在“佐渡丸”上主持召开军事会议,决定起义“以郑士良为主将,近藤五郎、杨衢云为参谋,福本诚为民政总裁,平山周副之”,派“福本诚留在香港从事准备,如准备不能如意,即以现有力量举事”,并“对郑士良指示军事方略”:(注:陈锡祺:《孙中山年谱长编》上册,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23、221页。)将起义地点由广州改为惠州,起义后队伍向福建厦门进军,以便接应孙本人届时由台湾携械潜渡内地,亲自督师北上。这就是惠州起义的方略大要。

  此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