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5页、953页、918页、639页、464页、430页、471页。%>。可见,两者之间,还是有差别的。
几千年以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皇帝主宰一切,臣民绝对忠顺,生杀予夺,操于一人之手,造成了中国社会的一幕幕悲剧。“预备立宪”冲破了这种古老的风格,要求三权分立,责任内阁,不能不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
其次,“预备立宪”给资产阶级,特别是立宪派的活动提供了历史的舞台,使其得以鼓吹游说,充分表演的机会,使其有可能堂堂正正地走上讲台,指责清政府,提出自己的主张,号召广大群众。立宪始倡,张謇、汤寿潜等人在上海组织了预备立宪公会,汤化龙在湖北组织了宪政预备会,杨度在湖南组织了宪政公会,广东还出现了自治会,这些组织在君主立宪的合法旗帜下,进行了积极活动。一九○九年各省谘议局成立,一年后,资政院开议,很大一部分立宪分子参入其中,立宪活动发展到了高峰。一九一○年出现的三次请愿活动以及其后的东三省人民请愿,也都是在谘议局议员的发动和领导下进行的。所有这些,如果脱离了当时“预备立宪”所造成的客观环境,是行不通的。“皇族内阁”成立后,由奉天谘议局副议长袁金铠等领衔,包括十九省的议长、议员联名上书,指出“皇族内阁”不合君主立宪公例,失臣民立宪之希望。其后,资政院又联合上书,要求“取消内阁暂行章程,实行完全内阁制度,不以亲贵充当国务大臣”。这就同革命派一起,对清政府造成内外夹攻之势,使其处境更为艰难,吴玉章同志在《论辛亥革命》一文中,在论述各省谘议局成立的双重作用时谈到,谘议局的成立,除了具有消磨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加强它的妥协性的作用外,还“具有提高民主主义觉悟的作用”,这样的评价,不仅对谘议局的成立是确切的,对整个立宪活动,也是中肯的。
再次,“预备立宪”,为最后推翻清王朝准备了条件。武昌起义,各省独立。天下传檄而定,出现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