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阎应元:被遗忘的民族英
最新热门    
 
孙占元义和团运动与晚清社会

时间:2007-3-10 10:53:01  来源:不详

  一、义和团运动在挽救民族危机方面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空前的民族危机。当1898年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时,这股瓜分狂潮还在蔓延着。在严重的民族危难面前,以北方农民为主体的社会各阶层群众,自发地掀起了义和团运动,试图阻止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继续瓜分。然而,义和团运动被八国联军以武力镇压下去,《辛丑条约》的订立,更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那么,是否由此便可以认为义和团运动在挽救民族危机方面起到的是消极作用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先对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的原因做些考察。

  山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遭到日本的侵略,饱尝战祸的苦难。战后德国强占胶州湾,攫得修筑胶济铁路的特权,到处侵占民田,拆毁民房,使许多人流亡他乡,社会经济备受破坏。外国教会势力,到甲午战争后在山东全省108个州县中已有72个州县建立了它的活动据点。这些外国传教士,在各地无视官府、横行乡里等已为人所共知。于是,民教矛盾越发激化,教案迭出,此伏彼起。而每次教案之后,教会势力便要挟清政府镇压群众,勒索赔款,进一步激起山东人民和地方官的怨恨与不满。从而长期以来积聚在人民群众中对帝国主义的深仇,便通过义和团迸发出来。“灭洋”口号的提出,即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帝国主义侵华的愤懑与仇恨。因此,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不是偶然的,它是帝国主义侵华加剧的必然结果。

  面对19世纪末的瓜分危机,至少有三种力量认识到了它的严重性。一是孙中山看到:“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19页。)。二是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指出:“俄北瞰,英西■,法南瞬,日东眈,处四强邻之中而为中国,岌岌哉!”(《康有为政论集》上册,第165页。)三为义和团惊呼,外国侵略者“祸乱中华”,因此“混乱扰攘均由洋鬼子招来”;并表示:“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资料丛刊:《义和团》第1册,第112页。)。虽然义和团的反侵略意识同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维新派相比有些简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