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王学典语境、*与历史:
义和团运动的近代思想启
义和团 刀枪不入“之谜
义和团的悲剧
义和团战争的起源——跨
真的历史向我们走来-5
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
义和团运动时期社会心理
清政府与义和团运动待 
论义和拳运动的社会成因
最新热门    
 
义和团运动时期清朝顽固派的嚣张和覆灭

时间:2007-3-10 10:59:47  来源:不详
派开始把惩办祸首的重点由“权”转移到“兵”上。即主要解决握有重兵的董福祥问题。

  董福祥的甘军是八国联军入京后,北洋五军中仅存两支中的一支。董福祥其人,乃顽固派的忠实奴才。他不仅因其“愚忠”而为那拉氏“倚若长墙”,更以其疾恶外国而为顽固派和那拉氏所器重。一八九七年,清廷任其为武卫军统领,进宫召见时,他曾信誓旦旦地对那拉氏说:“臣无他能,唯能杀外人耳。”(《清史稿》第四十一册第12633页。)义和团运动中,董部杀日公使馆书记杉山彬,围攻东交民巷,被帝国主义目之为“罪魁”。那拉氏西逃后更以董“声望素著”而倍加重视,企图借助这支力量以苟延残喘。当然帝国主义列强和洋务派决不会遗此痈而贻患于来日。十一国公使先后照会,从前围攻使馆,董福祥“实为罪魁”,应驱逐远离,不得仍在朝廷左右;并恫吓那拉氏:“此事实关贵国国家。”(《义和团档案史料》下)奕劻、李鸿章也紧逼上奏:“若再稍涉游移,必致事机决裂。”(《义和团档案史料》下)刘坤一,张之洞更明确表示,“圣驾所在,义当援济”,但决不济董。董军因困于粮饷,被迫一裁再裁达五千五百人之多。最后,那拉氏被迫忍痛弃爱,上谕:董“历著战功”,仍带亲军数营,驰回甘肃,“扼要设防,以观后效”(《清史稿》第四十一册第12633页。)。一九○一年八月联军西逼井陉,洋务派请求对情节严重,“法无可贷”的董福祥“立正典刑”。但考虑到董“绾西陲官寄久,虑激回变”,而最后双方默契,对董即行革职,“锢于家中”。至此,顽固派仅有的一支军事力量归于消灭。

  此时,议和大纲已在帝国主义内部协商统一,各国公使决定把《议和大纲》和惩办祸首放在一起考虑。在李鸿章、奕劻予拟惩凶方案时,洋务派又落井下石,提出“治罪祸首,应按中国极重之律法从事”,并将其特意颁列十二条之首。二月七日,十一国公使联合发出照会,据奕劻、李鸿章预拟的惩凶方案提出具体意见。当奕劻、李鸿章将《议和大纲》迭至西安时,那拉氏“得约,度不许,兵且西,又方以首祸当议己,常悄栗不自安,及见约无之,喜过望,诏报奕劻、鸿章尽如约”(《义和团》第一册。)。这时顽固派对她来说已无庇护的必要。故她于一九○一年二月十三日发布第三道惩凶上谕:载勋赐令自尽;载漪、载澜发往新疆,永远*;毓贤即行正法;刚毅追夺原官,即行革职;董福祥革职降调;英年革职、斩监侯;徐桐、李秉衡革职,撤销恤典。

 << 上一页  [11] [12] [1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