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世界历史 >> 历史战争 >> 古代战争 >> 明朝军事 >> 正文
通信女兵退伍之际赠与连
白崇禧晚年暴亡之谜:遭
揭秘:白崇禧晚年暴亡之
张献忠千船沉银 沉宝士
拨开千年迷雾:探索一代
沉船之际奏响终曲 泰坦
死亡之海 的悠远历史
拿破仑死亡之谜
杨虎城次孙西安事变70周
蒋家传记权威作者新书揭
最新热门    
 
明亡之际的禁卫军:张狂太甚 不敌李自成农民军

时间:2010-1-23 11:40:16  来源:中华网论坛
p;崇祯皇帝对内廷禁卫军寄托厚望,将复兴帝国的大业交付给这群缇骑、官校,这无异于南辕北辙。帝国勉强支撑了17年终于大厦倾覆,这是历史的必然,而禁卫军的为所欲为无疑加速了这一进程。

    崇祯皇帝倚信缇骑,借重禁卫军复兴帝国,缇骑官校们趾高气扬,过香筒盘龙着锦衣玉食的优裕生活。崇祯疑心猜忌朝臣,对哪个部门都不放心,于是派心腹内侍四出,渗透到各个部门,名义上是监督,实际上则是以钦使身份全面接管。这些人一方面排除异己,罗织种种罪名交由内廷禁卫亲军逮捕入狱,一方面总理政务,大权独揽,疯狂地敲诈勒索。这些缇骑、校尉无所不为,折腾得四海不宁,朝政乌烟瘴气。

    崇祯皇帝怀疑户部、工部问题严重,派司礼太监张彝宪前往大堂。检查两部钱粮,核查其经济账。张彝宪是崇祯四年九月奉旨上任的,单独建立了办事衙门,称为户工总理。皇帝这样做,显然表明不信任大臣,倚信内侍,朝臣们心里当然不乐意,也十分不快。吏部尚书闵洪学领朝臣联名上书,反对皇帝这样做,给事中宋可久等十余人也上书劝谏,认为这样只会令朝臣寒心。崇祯皇帝根本不听,照旧我行我素。

    张彝宪坐堂办公,统领户、工两部,位居两部尚书之上,时人戏称堂公堂婆。两部大臣没有办法,只好忍气吞声,九卿重臣的两部尚书也只能在内廷禁卫护从下的户工总理面前恭恭敬敬。但一些正直的大臣不能容忍,愤而上书反对,希望能改变这种滑稽可笑的任命。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工部侍郎高弘图。高弘图在上书中说:工部有公署,负责的是尚书,协助理事的是侍郎,这是朝廷制度所规定的。内臣张彝宪奉旨总理两部,位于朝臣之上,这不是侮辱朝廷和亵渎国体?微臣是工部侍郎,是尚书第二,但不是第二内臣--国家大事,不能不谨慎从事!朝臣上书提出异议,虽让张彝宪不高兴,但谁也顾不了那么多。最后,高弘图进言说:"且总理公署,奉命别建,则在臣部者,宜还之臣部,岂不名正言顺而内外乎?"

    高弘图说得倒还恳切,也很在理,并不十分激烈,可崇祯皇帝对此还是不能容忍,一道圣旨便将工部第二号人物削官为民。张彝宪此后更是大张旗鼓地排除异己,将工部、户部治服得服服帖帖:工部尚书曹珧解职;反对的或被逮捕,或被贬职,或被流放。位子坐稳之后,张彝宪就着手搜刮钱财、贪污受贿、敲诈勒索;用民脂民膏挥霍享乐,同内廷禁卫亲兵共享富贵,锦衣玉食,十分快活。贪欲一开,欲壑难填,他进而克扣军器索贿,并催还天下欠税一千七百余万,中饱私囊,天下怨愤。

    崇祯皇帝倚重内侍,信用禁卫军,内侍和官校们便目无法纪、睥睨天下,根本不把朝廷重臣放在眼里,地方官如县令之类在他们眼里更如蚂蚁一般的不当一回事。于是,竟演出了这样一出闹剧,真是令人啼笑皆非:禁卫亲兵拥从着内侍传达圣旨,竟一次将京师各县县官全部传齐,欲加贪酷纵虐之罪,统统革职查问。甚至连抚按官员也因不行纠劾而受牵连,传旨交部院申饬。这些县官犯了什么罪?不过是得罪了大权在握的内侍和缇骑,仅此而已。有些得罪实际上只是玩笑,实在荒唐可笑。如任上县令白慧元,有一次受任上内侍的邀请入席吃酒。内侍摆上许多珍宝显派,慧元说:我有一件好宝贝,跟这些珍宝不同。内侍问是什么宝贝?慧元沉默片刻后回答:是腰下的好宝贝!内侍听了这句,自然含恨,便罗织罪名,进而又殃及清苑等县。

    年号为崇祯的明末帝朱由检被认为是不太昏庸的皇帝,不仅推翻他的李自成这样认为,随后入关的满清统治者也同样认为,崇祯皇帝本人更认为自己是一位有道之君。但事实是,他统治的17年,明王朝的积弊并未能改观,作为国家机器的京师军队仍然是积弊的渊薮之一,因而明王朝的覆亡是不可避免的。

    明思宗朱由检主政后,对于京营军队的建设,别无良策,只是继承本朝的一贯做法--用宦官监督京营。京营提督之下,设总理捕务二员,提督禁门、巡视点军三员,都从宦官中任命。宦官首领就成为京师禁卫军首领。例如,崇祯二年(公元1629),以太监沈良佐、太监吕直提督九门及皇城门,太监李凤翔总督忠勇营、提督京营;崇祯五年(公元1632),以太监曹化淳提督京营戎政;崇祯七年(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