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世界历史 >> 历史战争 >> 古代战争 >> 明朝军事 >> 正文
通信女兵退伍之际赠与连
白崇禧晚年暴亡之谜:遭
揭秘:白崇禧晚年暴亡之
张献忠千船沉银 沉宝士
拨开千年迷雾:探索一代
沉船之际奏响终曲 泰坦
死亡之海 的悠远历史
拿破仑死亡之谜
杨虎城次孙西安事变70周
蒋家传记权威作者新书揭
最新热门    
 
明亡之际的禁卫军:张狂太甚 不敌李自成农民军

时间:2010-1-23 11:40:16  来源:中华网论坛
公元1634),以太监马元程提督京营戎政;崇祯十年(公元1637),以太监李名臣提督京城巡捕;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以太监曹化淳、杜勋提督京营;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决定罢撤宦官提督京营,但是仅仅一年后,又将京城兵柄交与宦官,任命太监王之俊提督捕营,任命王承恩督察京营戎政。

    崇祯皇帝对于京营禁卫军的实际状况并不清楚。崇祯十年(公元1637),举行了一次誓师检阅。当时境内的农民武装攻陷了仪真、六合,崇祯调发京师禁旅勇卫营一万二千人赴援江北。出师前,崇祯皇帝乘坐着銮驾检阅禁旅,群臣都穿戴礼服,策马随从在皇帝驾后。只见铠甲、旌旗构成令人振奋的景观,军士们望见皇帝的御驾,都高呼万岁。崇祯皇帝极为喜悦,派人将统军官陆完学召见御幄,用金杯赐给他御酒。其实这种旌旗、铠甲的场面只是形式,《明史》说,这不过是"徒为容观而已"。

    宦官监军的同时,宦官内操又得以恢复。崇祯教练宦官内操的地方,就是他日后自缢的万岁山寿皇亭旁。崇祯年间,全面由宦官掌管京师军事,这在整个明代也是十分突出的。在明代的太平时期,宦官掌军所带来的弊害尚不明显,而在崇祯朝,则是颠覆性的。宦官并不懂得军事,他们做事的动机就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威福:他们倚仗皇帝的信赖,挟势而骄,战事顺利时,就夺人之功,战事失利时,就逃遁或诿过于人;他们时时羞辱将士,致使军心涣散,对朝廷离心离德。

    皇帝狩猎铅弹禁卫军的训练,崇祯皇帝也曾下旨严申,但是没有人严格监督执行。事实是,每天教场上只有二三百人在那里做样子,天色未晚就下操。十万营民,一次只抽验一小队人马,都在蒙混过关。竟然来不及全部检验一次。皇帝曾咨问戎政侍郎王家彦京营管理事宜,王家彦说:"现在要做的只有严格禁止士卒买人顶替之事,改操练之法,也许会有一些作用,但是已经来不及了。"毕竟积重难返,崇祯皇帝感到沮丧,不再试图改变禁军状况。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二月,李自成的农民军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取得了胜利,势将威胁京师。崇祯皇帝日夜不宁,他能够做的就是授命太监王承恩提督内外京城,在京师各个门户设营驻守,门上安设大炮,给九门守兵每人百钱,由太监曹化淳总管守城事务。太监杜勋被派往宣府监军。

    三月初,李自成兵临宣府。巡抚此地的朝官朱之冯,召集属下,要歃血死守,杜勋却要将宣府城池拱手献给李自成。朱之冯怒道:"杜勋!皇帝因为宠信你,才派你来镇守,盼你立下封疆之功。你一来就与敌人沟通,还有何面目再见皇帝!"杜勋不予回答,笑笑就走了。

    杜勋穿戴礼服,出郊三十里外迎接李自成。杜勋手下的士卒都乘机逃散。朱之冯登城,发现城门上设有明军的高级武器大炮,朱之冯对侍从在左右的下属说:"为我发炮。"下属没人应命。朱之冯自己动手,点燃柴火,将炮预热。大炮由于多年只是摆设,长期不用,炮口已被塞住了。有人从后面掣朱之冯的手臂,意思是请他不必徒劳了。朱之冯抚膺哀叹道:"想不到人心至此!"仰天大哭。最后他留下一封奏书,请皇帝收人心、厉士节,然后在宣府举城迎接李自成的喜庆中,自缢而亡。尸身被人弃之沟中。

    农历三月十六日,李自成率军攻入昌平。昌平守军投降,只有总兵官李守镰誓死不降,徒手格杀数人之后,拔刀自刎。早在进入昌平之前,李自成先要探知京师守备的虚实,便派遣士卒化装成小贩。又冒充部院的办事员吏,到京城刺探官方的情报,朝廷一有谋议,就闪电式地传到李自成的耳中。而朝廷一方,则消息闭塞。明朝官方对于战事有着严格的保密规定,不许传抄边报,战事的真实状况,兵部以外没人知道。这次李自成攻陷昌平,兵部派来的侦察骑兵,都被李自成的人拦劫走了,居然没有一人回来。

    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的先头部队极为顺利地进至平则门(今复兴门位置)外。都城市民毫不知晓。崇祯皇帝召见大臣,问他们怎么办。大臣都无言以对。有人忽然抽泣。就在这一天,皇帝刚刚得知李自成的军队过了卢沟桥,紧接着就传来李自成攻打平则、彰义门的急报。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