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茅山遗址位于杭州市余杭区临平镇小林街道的上环桥村北侧。为配合余杭经济开发区建设,在2008年10月的调查试掘基础上,2009年7月—2010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余杭区中国江南水乡博物馆联合对茅山遗址进行了第一期考古发掘,目前茅山遗址的第二期发掘已经开始。已揭露面积8000多平方米,出土陶、石、玉、木等各类器物800余件(组)。
茅山为一座海拔48.8米、东西狭长的自然低山,遗址分布在茅山的南坡,遗址面积近3万平方米。发掘表明,茅山遗址主要为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的堆积部分可分为坡上的居住生活区和坡下的稻田遗迹区2大块。坡上居住生活区的文化层堆积由早到晚分别为马家浜文化晚期—崧泽文化早期、良渚文化中晚期和广富林文化时期等3个阶段。坡下的稻田遗迹区农耕层可分3层,其中已经发掘的农耕第Ⅰ、Ⅱ层分别与居住生活区的后2个阶段堆积对应。
马家浜文化晚期到崧泽文化早期的堆积目前仅局部进行了发掘,清理的遗迹主要有灰坑等。在编号G4的遗迹单位中出土了数量较多可修复的陶器和骨木器等,陶器器类有双耳圜底腰沿釜、双目饰圆锥足鼎、侧把盉、喇叭圈足豆、罐、盆等。出土的1件朱漆黑彩木雕动物合体像,由底座和上下骑座的2只动物组成,动物造型抽象却不失生动,为了解距今6000年前后太湖地区先民的精神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物证。
目前为止,茅山遗址发掘最大的收获是揭露了一处聚落布局和结构比较清晰完整的良渚文化中晚期坡地型遗址的聚落形态。茅山遗址良渚文化中晚期聚落,以一条基本呈蜿蜒的东西向河沟(G2)为界,分为坡上的居住生活区和坡下的稻田遗迹区。由于遗址范围和部分重要遗迹个体都比较大,第一期发掘采取了探方平面揭露和南北向探沟分段局部揭露的方法。
坡上的居住生活区中又可明确分为经过特别营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