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兜里遗址现位于海宁市海昌街道火炬村7组,遗址为一高出周边水田约1.5-2、东西长约70、南北宽约40米的长方形土墩,遗址四至范围保存基本完整。
2009年海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文苑路北延工程涉及遗址区域,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09年4-7月,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海宁市博物馆联合组队对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在现土墩东部布10米×10米探方T1-T12,实际发掘面积940平方米。清理了埋设于人工营建土台上的良渚文化墓葬十九座,出土陶、石、玉、牙、漆器等273件(组),其中位于发掘区中心的由西向东有序布列埋设的M6-M2-M5保存完好,墓坑规模大、出土遗物丰富,墓葬等级高,堆积层次也复杂,对于嘉兴地区良渚文化显贵墓地的研究以及棺椁形制的探索提供了新的资料;而位于发掘区西南的以M8、M14为代表的显贵墓葬尽管受到晚期堆积的破坏,墓穴保存较浅,但是出土的玉器种类、质量和数量,在嘉兴地区均属不可多得,小兜里野外考古取得了重要收获。
位于T4-T5东部的M6、M2、M5由西向东有序布列,彼此间隔分别为1.65米、1.8米,三座墓葬均南北向,头向南,长2.95~3.3米、宽1.4~1.5米、深分别为0.6米、0.8米、1.1米,M5是迄今为止浙北地区除了反山、瑶山墓穴保存最深的墓葬。
从T4、T5东西向的解剖剖面判读,三座墓葬所依托的土台为由西向东同一阶段堆筑而成,三座墓葬现距墓口深度由西向东递深,或许可以证明三墓埋设的顺序,即M6?M2?M5,以及土台高度原先应由西向东渐渐坡缓的趋势。
葬具结构的探索和确认是本次发掘的主要收获之一,通过对于剖面结合平面的考古观察,发现凡是有葬具的均为凹弧棺底,在M6、M2、M5和M8、M14等墓葬中发现凹弧棺的两则均保留有近竖向的葬具痕迹,后者也即良渚显贵墓葬清理中平面上常见的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