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架山遗址位于杭州市余杭区临平街道原小林村北侧,现已归属余杭经济开发区,西距良渚遗址群20余公里。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自2008年10月中旬至2010年1月底,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余杭区博物馆联合对玉架山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了良渚文化环壕聚落遗址,发掘面积约7700平方米。环壕内主要有大型堆筑土台、“砂土面”、墓葬、居住址和灰坑等遗迹;在环壕外围还发现了“水稻田”遗迹。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对环壕进行发掘解剖;清理良渚文化墓葬167座、灰坑8座,发现建筑遗迹5处。环壕内(含环壕)面积近25000平方米。目前发掘研究工作仍在进行中,主要收获如下。
较为完整的环壕遗存为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中的首次揭露。遗址主体内涵(环壕及水路通道、土台、居住址、祭祀场所、墓地)的布局、形成可能经过规划设计。玉架山良渚文化聚落遗存以方形环壕为主体外围,根据我们对环壕四个转角和东、南、西段的发掘解剖并结合钻探显示,环壕平面总体上呈方形,北段中部略向外凸出;东北转角略成“丁”字形,往北延伸的部分或是与百米外的另两处遗址(04~05年发掘的“一号墩”和“二号墩”遗址)相接的水路通道。环壕边长约134~155米、宽约3.35~15.2米、深约0.60~1.25米。环壕和良渚文化早期土台的形成过程存在关联,即选择地势略高的生土面上堆筑土台时,用土来源于环壕的开挖(环壕的底部也有较多的大小、深浅不一的取土坑)。环壕内的堆积可分两层,年代下限属于良渚文化晚期。在环壕的东北转角内侧岸边发现数量较多的实用陶器残片,推测附近可能存在生活区。
良渚文化诸遗址土台附近多见坑、沟状遗迹,其功用多被推断为取土,玉架山遗址有意识地取土形成环壕,挖壕筑台完成后起到防御作用,可谓一举两得。环壕聚落规模较小,但比较完整,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良渚文化小型完整聚落不可多得的个案资料。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