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考古发现 >> 考古历史 >> 正文
山西吉县柿子滩遗址
山西翼城大河口M1实验室
浙江长兴:发现龙山西周
四川出土汉代石碑  记载
山西河曲坪头遗址的发掘
山西忻州发现两座古墓葬
山西榆社河洼东汉墓发现
山西平榆发现仰韶晚期遗
山西左权县石匣墓地的发
山西千年古塔频发怪声 
最新热门    
 
山西榆次北合流遗址

时间:2011-04-11 12:27:11  来源:不详
疏松的浅灰土堆积,夹杂零星炭屑,堆积形态呈坑状,出土器物有双鋬罐、折腹钵、双耳罐、小口瓮、篮纹碗等。

    H7位于I区T1001中南部偏东位置,②层下开口,坑口明显,距地表约0.25米,平面近似圆形,最大径约3.9米,最小径约3.6米;剖面略呈袋状,坑壁斜直,应经精心加工修整过;底部亦较明显,仅北侧局部被汉代洞室墓穿透,底面呈圆形且平整,直径约4.2米;坑深约2.4米。从南侧剖面看,H7堆积呈坑状, 由上至下可分两层,上层为黄褐色粘土堆积,土质较疏松,夹杂大量陶片,堆积厚度在0.3—1.15米之间,此层包含有双鋬罐、折腹钵等器物残片;下层为浅灰土,土质亦较疏松,夹杂大量陶片、少量炭屑和烧土块,堆积厚度1.25—1.75米不等,出土可辨器物有双鋬罐、折腹钵、篮纹碗等。

    F4为带前院的窑洞式房屋,位于IT0503的中部,②层下开口,属前院后室类建筑,由居室、灶坑、门洞和前院几部分组成,整体似一“吕”字形,呈东北至西南向,方向103º。居室系生土中掏挖而成的窑洞,窑顶已坍塌;东部保留的墙壁较高,约2.1米;西部塌陷的同时又遭G1局部破坏,保留墙壁较矮,约0.68米;周壁修葺光滑,但未见残留的工具痕迹。圆形居住面,直径约3.34米,局部保留原始的黑褐色地面,坚硬且平滑,居住面之下为黄沙土。灶坑位于居住面中央,长方形,长约0.56米,宽约0.4米,坑深约0.14米,四壁及底面有黑色的烧结面,厚约0.01米。门洞呈拱形,由窑洞东壁向东掏挖而成,洞高约1米,南北宽约0.7米,现存进深约0.3米。沿门洞往外是半地穴式前院,直壁,平面为圆角方形,长3.1米,宽2.3米,前院地面为一层坚硬的黑褐色踩踏面,整体呈斜坡状,最高的东北角放置有一方形磨石,西北角门洞附近最低,由此形成东、南、北三面均向门洞方向倾斜的态势,在接近门洞附近出现两级台阶,以连接前院与后室,通过门洞再下一级台阶即进入窑洞内室。前院堆积与窑洞内室上层的堆积较为一致,均为较疏松的黄褐花土,夹杂少量陶片;而F4窑洞内室内下层堆积为浅灰土,土质疏松,夹杂大量陶片,并含少量炭屑、小土碎块,包含物中可辨器形有双鋬罐、折腹钵、双耳罐、小口瓮等。

    陶窑2座。Y1位于IT0701北壁附近,②层下开口,保存较差,仅存火膛和局部火道,火膛南端有一长条状灰坑,与陶窑连为一体,坑内为浅灰土堆积,包含零星炭屑,似为陶窑的附属设施;该窑规模较小,可能主要用于烧制小件器物(如遗址大量出土的陶环)。Y2 位于IT0301北壁附近,被②层下开口的灰坑打破,仅窑室局部被破坏,窑箅、火道、火膛和火口保存完整,方向290°。Y2窑室残高0.83米,横截面近似圆形,底部直径约1.5米,残存剖面呈袋状,壁面圆滑,且附有一层约0.07米厚的红色烧结面。窑室底部四条火道,呈“十”字形,上窄下宽,各条火道长宽接近,长约0.3米,宽约0.1米cm,高约0.6米。窑室底部的窑箅直径0.53米,箅厚约0.23米。火膛位于窑室下方偏东位置,剖面呈长方形,长0.53米,宽0.5米,通高约0.42米,东西壁圆滑,正对火门的一壁斜直。火门口部呈斜坡状延伸至火膛,并有一层约0.05米厚的红色烧结面。火口处与一灰坑相连,坑底低于火口约0.2米,且分布有连续的踩踏面,可能是陶窑的操作区。Y2内为浅灰土堆积,土质略硬,包含少量的泥质篮纹陶片。

    汉代遗存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