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春塘由西往东全景

长春塘由南往北

M1出土北宋铜钱
2011年1-4月,为配合宁波海曙区南塘河历史街区南郊路甬水桥区域建设工程,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甬水桥东,南郊路西,南塘河东的地块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勘探与发掘,勘探面积2000平米,发掘面积300平米,发现了古代明州重要水利设施——长春塘。
长春塘遗址位于甬水桥北约20米处,主要由塘体、木桩及古河道等部分组成,近东西走向,底阔上窄,略有收分,发现的塘体部分略呈弧形,南侧略略弧出。已发掘塘体部分长约17米,宽约11米,含木桩部分宽约15米。
1、塘体
塘体以夯土砌筑,表以石条封包,现存8层长方形石条错缝垒砌,各层之间以白石灰浆勾缝粘合。石条外侧面加工规整,表面残留规整的工具槽痕,每层石条铺面均采用“丁”字形横竖铺设,塘体除外边缘石条东西顺铺外,内侧石条横竖相互叠压。石条长约1-1.5米,宽约0.26-0.3米,厚约0.2米。
塘体内夯土色黄,以黄色黏土分层夯筑,每层厚约25厘米,夯层间以碎瓦砾夹隔,瓦砾层厚约5厘米。夯土坚硬,土质较纯,现存中段保存较好,东西两侧被现代房基所打破。
2、木桩及古河道
石塘南侧清理出一排东西向松木桩。松木桩插在青灰色淤泥中,距离石塘约2米。已发掘部分松木桩共36根,大的木桩19根,直径20-32cm,东西向,小的木桩17根,直径约12厘米,近弧向排列,分布于大的木桩四周。民间俗语“千年水底松”,即是指松木在水底一千年也不会朽烂,是加固河堤经常使用的木桩材料。发现的松木桩,应该是筑塘时为防止水底淤泥下沉和移位所设,起到巩固石塘的作用。
石塘南侧木桩外围应为南塘河连接奉化江的河岔道。松木桩的两侧还有一排小的松木桩,小的松木桩开口低于大排松木桩,年代应该
[1] [2] 下一页